(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萬斯敏:「父母都想子女聽話,我卻……」

 
 

長過程中,父母是否曾對你說過些「狠心話」?你原諒了他們,還是仍耿耿於懷?萬斯敏也聽過爸爸一時衝動說出的晦氣話,性格倔強,她心想「嗯!好啊!」長大後,她說:「我很明白爸爸為何這樣,父母都想子女聽話,但我卻很硬頸……」她總有自己的想法,不盲從父親的意思。如爸爸想她當律師、會計師,她甫畢業便跑去演戲。誰料看似兇巴巴的父親卻給她最大的支持﹗






沒自信,因為「被比較」


萬斯敏近年主力舞台劇演出,外表溫婉,談吐斯文溫柔的她娓娓道來成長故事。意想不到,原來她頗為倔強呢﹗斯敏童年時,家族人氣鼎盛,有父母,一哥、一妹、一弟,加上有祖父母,又有外祖父母。雖然不同住,仍是大家庭。萬爸爸每天大部份時間外出工作,萬媽媽則是全職主婦,打理自己家中及祖母家的家務;斯敏形容父母「好忙」。家裡人多,但斯敏卻不愛熱鬧,不擅交際,愛躲起來。「小時候很害羞,有人跟我說話,我會把頭垂得很低很低,說話聲音很小。每當多過兩個人跟我說話,我會抖震。很害怕跟人接觸,毫無自信。」小孩子的自信要靠父母、身邊人幫助建立,但同時亦可輕易被他們破壞。「沒自信,因為被長輩比較。弟妹眼大又圓,可愛漂亮。親戚朋友見到他們都想認他們做契仔、契女,但不選我。自自然然令我好自卑,覺得不及他們好。」

 
小時候除了上學、放學,就是到祖父母家裡幫忙做家務,陪他們逛街;「孝順」是父親的吩咐。「印象很深刻,爸爸很孝順。」父親也吩咐她孝順祖父母,她照著辦,只是遵命而行,卻不明白關懷的意義。另一方面,外祖父母的愛惜令她深刻、難忘。「我跟外祖父母關係較好,他們在很多限制之下,仍會對我們幾兄弟姊妹表達關心。從他們的表情、眼神便知道他們愛鍚我們,又會常常送些簡單的小禮物逗我們開心。禮物是毽子、玩具小杯碟。雖然我不貪求禮物,但他們的行動令我感受到他們的愛。」外祖父母關愛的行動,令她仍然回味。「婆婆不識字,但有次跟我說:『婆婆識英文呢!』我話『真的?』她之後『嘩啦嘩啦』亂說,然後話『看我幾叻!』她逗我開心,哈哈!關心,小朋友特別感受到;那管是小事。」

 

 

 


 
 
機會留給預備好的人
 

外婆的幽默感令斯敏暖在心頭,而祖母卻讓小小年紀的她對錢財觀念有重大的啟發。「原來錢帶不走的。當祖母離開世界時,她身上惟一的玉手鐲是由我親手除下的。我想如果我只懂努力賺錢生活,我活這幾十年便沒有意義。」那時她讀中一。因為有這個想法,斯敏對前途有自己的主見。爸爸想她當專業人士,她通通不聽。有主見得來,她很能堅持。故此,與爸爸有頗多對立局面。積累下來的結果,爸爸有次對她說:「『你記得啊!眾子女中,我最憎你。你記著幾年幾月幾日講。』」斯敏表示當時沒有憤怒,細想過,覺得自己沒有錯。她一畢業就花了很多時間演戲,做舞台劇;是她自小喜歡的。「人人玩『煮飯仔』、洋娃娃,我就背了電視劇的對白,在房內一人分演幾個角色模仿。」

 
一個害羞,怕接觸人的少女,卻喜歡了演戲。她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有更強的信念吧!「我太少說話,說話又細聲,聲音在喉嚨椗;連側邊的人都聽不到我說話。不過做舞台劇不能夠有『雞仔聲』,要遠遠都聽到我說話。於是,我去鍛鍊──教幼稚園。小朋友站在我面前,我都很大聲說話『你做甚麼?』『嗯!好!』練到醫生話:『你再大聲說話,喉嚨會生繭。』有問題出現,我就辭職,但我的聲音已開了。我再去學運氣、用聲,但又發現有很多『懶音』。我要請同學幫我改正,每次聽到『懶音』都要糾正我。我的路比人行得遠,要拐很多個彎才可以做得好。」終於,機會來了!斯敏投考「亞洲電視訓練學院」。「舞台劇要排練,面試為何不練呢?我背好自我介紹,練好天才表演,準備好了才去。」「成功!」幾千人報名,只挑選十三位學員,她佔一席位,大呼是「神蹟」。「我也失敗過兩、三次,但盡努力作準備;做好,我覺得機會是留給預備好了的人。」
 

 


 
 
 

不懂得說教的爸媽


她那一次成功了!最開心的人是誰?是萬斯敏嗎?非也﹗是萬爸爸。「他開心到第一時間去買手錶給我,他說:『你將來不要戴不得體的錶出出入入啊!』我發現他說『最憎我』,其實很想我好,不想我浪費時間。」斯敏印象中,童年時父親很惡,說話大大聲;下班回家,總有爭吵。但其實她心裡明白爸爸的愛,他只是不懂恰當地表達出來。「爸爸其實很想跟我們溝通,很想教好我們,但是他不知道用甚麼方法。他很愛惜我們,否則不會努力工作,誰想半夜三更去開工?」斯敏童年時很想父親以她為傲,「很想令他開心……」說到這裡她掉下淚來。於是,她寫得一手好字。一次過考到車牌,令當年是教車師傅的父親大樂,載她到元朗、屯門炫耀一番。「如果因為一句說話『我最憎你』,就跟他斷絕關係,會損失很多。我見過很多好朋友、親戚的例子,因為一句說話放不低,放不下傷害和尊嚴,失去了很多。這些重要嗎?有人說『先道歉的人,不代表錯在他,只是代表他更珍惜對方。』」

媽媽呢?斯敏沒講太多,說她是個單純的人。「媽媽比較容易傾偈,不會太激動。她很溫馴,我從她身上學到溫柔。」斯敏表示父親是大男人,不准母親出外工作,母親就負責兩個家(自己及祖父母家)的家務,忙到團團轉。「我們會閒談,但她無時間嘮叨我,大部份時間留在祖母家照料他們。記得有次她叫我去吃豆腐花,可能想relax一下,難得可以休閒一會兒。好深印象,媽媽吃得苦,好捱得!她懷著弟妹時,仍要挽著水行上7樓。」母親的刻苦無形中影響著她。父母都不懂得說教,但他們的行為就是示範。「爸媽是很愛家庭的人。小時候他們吵架,有次媽說『我走啦!』我想:『她自己走不行,我跟她一起走。』其後發覺他們只是吵架,不是真想分開。」哈哈~~~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章12-13節)





父母專訪:「媽咪,將來我都要這樣教孩子」


小有工人貼身服侍,可能有人會羨慕。作父母親的你,想孩子擁有這麼寫意的生活嗎?陳智思太太楊碧鈴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當中體會:「很依賴!就算長大了,飲水都要工人斟給我;又不懂做家務,發覺不懂得照顧自己,沒有了信心。」經過反思後,她重頭學起;如今何止斟水,更能燒得一席佳餚。當了媽媽,她要求一對兒子學做家務,她親授廚藝;更在其中滲入品德教育,一舉兩得。還少不了非常重要的的Sofa Time呢!




 「梳化時間」work啊﹗

陳太是新加坡人,家庭環境很好,生活無憂,父母讓她自由自在成長。「爸爸不想媽媽照顧我們太辛苦,所以請四個工人照顧我們四兄弟姊妹。」在這無拘無束、舒服的成長環境中,看來自在美好。惟陳太長大後、結婚後,始慢慢發現其不足之處,而且影響甚大。「我小時候好free,令我脾氣很壞;要求多多,少少事便看不順眼,容易發脾氣。後來明白了!如果不給小孩子boundaries,他們便沒有規範,不懂得感恩。對兒子,我學識在適當的時候給界線,『別要這樣跟媽咪說話啊,要平心靜氣地說。』」陳太的大兒子11歲,小兒子9歲。陳太說起當年丈夫跟她談生孩子的想法。「我們已結婚十幾年了,當年他說:『你不會有孩子的,因為你太大脾氣,沒有耐性。』但現在卻讓他『跌眼鏡』了!他問:『何解你整天跟他們一起,不累嗎?』哈哈……」

陳太性格改變全因基督教信仰,她得到前所未有的東西。「內心之前好似穿了,有個洞。信主之後,洞就沒有了。經歷到很深的喜樂,又有平靜的心。」其後,她當上媽媽,就以聖經為教養基礎。「初初不懂怎樣照顧他們,想到以Bible做foundation,用聖經的原則教孩子,需要用『杖』和『杆』教。」丈夫雖然未信主,也配合她,一起上按聖經作教導的父母課程,也跟孩子唱詩歌。陳太讀中文咬字、發音不夠丈夫準確,就請他讀「中文聖經」給孩子聽,他很樂意;陳太邊說邊微微笑。丈夫這些行動無疑給她很大支持,但有一句話更令她窩心。「他下班回家,會第一時間走過來我身邊。他有次說:『老婆!老婆!多謝你!』『多謝我什麼呢?』『多謝你教到我們的兒子那麼乖巧。』聽到這些話,我已覺得就算『好辛苦』,都值得!」陳太的家非常著重親密,夫婦有拍拖時間,兒子有兄弟時間,一家人則有「Sofa Time」(梳化時間)。「我和老公坐在梳化傾偈,仔就在旁邊玩。看著我們有親密交流,知道爸媽關係好,會乖巧些和有安全感。朋友參照過『梳化時間』,work啊!」



  給予機會,就變成習慣
可能有人會以為家境富裕的太太帶孩子特別舒服,陳太可能有點特別。她為丈夫、孩子犧牲過事業,付出過時間、心機和不少努力。陳太本來協助家人打理家族生意,因想好好照顧丈夫和家庭,唯有忍心退下來。「回家仍然想著生意,有點疏忽老公。心想:再過十年,或者我會是成功事業女性,但可能會失去他。神給我好老公,我要珍惜,跟他好好保存婚姻。」賦閒在家,陳太跟大廚學習烹飪,好讓丈夫招呼朋友回家作客,能吃得健康一點。從前飲水要工人協助,現在陳太卻能夠煮出如到會般的盛宴。得著最大的人除了丈夫,當然就是兩名兒子。基於自身經歷,陳太認為應當教曉孩子照顧自己,即使男孩子都應該學。「待他們有能力時就要教,學識終身技能。這令人有自信心,而且在過程中可以滲入品德教育。」她相信習慣做家務,熟練步驟,對整體生活都有益處。大兒子雖然年紀輕輕,已能享受入廚樂;陳太覺得他表現不錯啊。

 
究竟如何從烹飪培養品德呢?「例如煮晚飯,五時開始砌魚、洗雞,六時半開飯。你可以馬馬虎虎做,但亦可以有Time management.,要先煮甚麼呢?炆雞?焗魚?然後,煮飯?烚菜?」慢熟的食物要先煮,快熟的則留後處理,一步一步有系統地完成。「而買餸得來的膠袋,如不太污穢的話,可以留起再用,學習保護環境。如果不想廚房太混亂、污穢,就要一邊煮,一邊棄掉廢物。」陳太相信這些終身技能相當實用。此外,懂得烹飪更能照顧家人。每一個星期,陳生陳太出外拍拖時,哥哥就會煮飯給弟弟吃。「我們請Part-Time工人看顧他們,照應安全;但是不需要給予援手。哥哥煮兩餐,弟弟負責擺好碗筷,及後洗碗碟。」兩人雖然是少爺仔,但他們已學懂處理自己的床單,又會洗衣服。「有些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後,懂得服務他人。但小時候沒有做,成長後亦不會做。」自小給予機會嘗試、培養,就變成習慣。「Mami,何時造Jelly?」小兒子問。「他自己想做,而不是為了滿足一個task。有人覺得到街外買就好,但孩子覺得那是親子時間。」

  爸媽參與,make a big difference

當全職媽媽,陳太得著甚豐,她打趣說:「我不介意做『黃臉婆』,不介意不化妝出街。我很喜歡呢!」完全因為「照顧他們我很開心!」開心是因為能與孩子一起,進入他們的世界。「自細照顧他們,很了解他們的強弱;有什麼開心、不開心會分享,我即刻知道。」陳太教導孩子的方法不是一味呵護,還會有punishment,但兒子仍然愛黐著她;連陳生都好奇。「你都很惡,為何他們還愛黐你呢?」陳太的理由是:「他們會知道我教訓他們,想他們學識做正確的事。」遇上衝突,說話語氣,態度相當重要;總要控制情緒,心平氣和。「教寫字,他不願寫;憤怒,打他,最終他都不會寫。我學會了『休息一下』,自己出去祈禱,感到好一點,再來過。」兒子中文作文表現不理想,陳太發現到弱點,就給兒子讀中文書,收集漂亮詞彙,每次練習選10個詞語作文,慢慢改善。兒子學鋼琴,陳太跟著上堂,從旁學習,回家再指導他,「由零到現在考第八級鋼琴,好感恩!他的信心去到另一個level。做事有自信,不害羞;可以在人前表演,在教會當司琴。」
孩子成長有突破,是很多父母樂於看見的事。兒子學習進步迅速,她認為結合了幾個因素。「好老師、好學校、好課程,加上爸爸媽媽參與,make a big difference.」陳太兩名兒子轉校入讀了由她自己開設的學校,成首兩名學生。學校不設考試,只有評估,著重品德教育。「品德不是Subject,會滲入課程中。學畫畫,即使不喜歡畫,都要學用cheerful心態畫出來,畫完不許走開,要仔細收拾用具。回到家中,爸媽要配合學校做法,不馬虎,品德便會內化心中。」「品德做得好,做各樣事都有好成績。」孩子有好表現,不是要用盡時間學習,休息和親子時間重要。「休息多些,星期一至五做功課會快些,不用催促,坐下就做,很快。星期六、日要有親子時間,需要跟爸媽一起玩、笑。」與倆兒子一起,陳太快樂是了。會兄弟爭寵嗎?「他們關係好。父母先要fair,不偏心。」兩兄弟的話更令陳太心甜:「Daddy出門,我同你去拍拖,我帶你去……」「媽咪,將來我都會用這些方法教導孩子。」 miu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名人童年時:孩子不敢太「曳」----黃志淙



庭環境是好是壞,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必然的影響。然而,富足、完整必定好,貧窮、缺乏必定壞,亦未能一概而論。黃志淙小時候家境困難,因而磨練出堅毅和鬥志。原來家境非重點,「媽媽」才是。志淙媽媽要母兼父職養育三個孩子;辛勤工作,亦不忘每天致電回家探問子女狀況。「聽到(媽媽)把聲覺得好安慰、好窩心。」媽媽愛惜,志淙不敢太「曳」,「覺得對不起媽媽。」


 每天電話關懷

成長於80年代的人,又有聽收音機的話,都知道黃志淙是名DJ,他主持的節目別樹一格,在中文歌當主流的年代,他愛播英文歌,還要是獨立樂隊的作品。逆流而上,遭到排斥,被標籤為「另類DJ」「地下友」。「有人話『不用理這個人』,聽過很多這類說話。」沒有動搖過,他愈做愈好,甚至有機會跟多位國際級名音樂人合作,如David Bowie;多少音樂人夢寐以求啊?「我覺得自己做的事很有價值啊!」不怕閒言,奮力開創自己的領域。這份擇善固執的勇氣,帶來成就。性格是天生的,但亦有來自成長經歷。經過逆境的人,那會怕逆流而上?志淙讀小學四年級時,爸爸便不幸身故。爸爸離開的那個深夜,志淙哭著立下志願──「我要俾心機照顧媽媽。」

當時家庭發生鉅變,媽媽要母兼父職,獨力教養子女,很艱難。志淙是四兄弟姊妹中的老么,但他沒有依賴別人的性格;相反,非常獨立。「六年班自己背著背囊由觀塘搭船過海,去銅鑼灣大家姐家住一、兩個月。」不用媽媽操心!媽媽忙著上班,平時照應子女只能靠電話。「我和三家姐放學就會打電話給媽媽報到,媽媽亦會打電話來check我們。」雖然那時通訊不方便,但天天如是。「聽到(媽媽)把聲覺得好安慰、好窩心。『媽,放工了嗎?我放學了,已回家;做完功課,去打波。』」與子女聯繫對媽媽來說很重要,有次她致電回家找不到他們,怒不可遏;志淙幾乎捱打。「媽媽從沒有打過我,那次她用雞毛掃打,是惟一一次,幸而三家姐擋了。哈哈~~」「其實不是學壞,只是覺得無聊,到樓下租單車玩。自此我知道原來這樣會激到媽媽變成這個樣子,之後我很小心,明白電話很重要。」

媽媽很信任我

事件發生於爸爸離世不久,志淙理解媽媽害怕失去他們。因著媽媽的愛,志淙的童年雖在龍蛇混雜的牛頭角上邨度過,但始終沒有把志淙教壞。他記得媽媽教:「不要跟壞人一起,媽媽上班很辛苦的。」簡單的兩句教誨,志淙記住了。他不與壞人為伍,亦不讓人欺負。「打『逆境波』,不堅強會被人欺負。雖然沒有真的被欺負,但心態上是這樣認為。」可是,家庭不完整,始終令志淙的成長期蒙上不快的陰影。因為覺得不開心,他承認曾經反叛了,但未至於學壞。「之前不算『曳』,只是會講『粗口』,打麻將,只顧打波。不太開心時,做很多這些事。」志淙青少年期講「粗口」,媽媽沒罵,只好言相勸:「不要那麼粗鄙啦!」事實上,兩母子感情非常好,媽媽不需動氣,只勸兩句志淙已經聽到。

但真正改變過來,是因為信仰。「我幼稚園、小學、中學讀基督教學校,耳濡目染之下感覺到有真理存在。中三就當頭棒喝,改變很大。我由讀書考第九十幾名,到考第四名。記得有次放學打波,想到自己的成績考到這麼差勁,雖然合格,但覺得自己不妥當,好似浪費時間和精力。有晚派完成績表,校服袋有張佈道會入場票。打完波,食完飯之後,就去參加佈道會,就這樣信耶穌了。」「其實我一向想做乖仔,那時覺得自己『曳』了點,覺得對不起媽媽,對不起自己,想回轉過來。」戒了講粗口,投入教會生活,媽媽見證著他的改變,更信任他。「由我信耶穌,做《突破時刻》DJ,都好自由;她很信任我。她會聽我做節目,會鼓勵我。」媽媽給予信任、自由、鼓勵,令志淙無後顧之憂,勇敢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一對California波鞋

「我讀書選擇讀電影,她說『不緊要!』」後來志淙結婚,媽媽亦沒有逼他給她生個孫。「她從來不會逼我,她相信我做的事是Best choice。」母子情深,非三言兩語便能道盡,建立這份感情,是日積月慮。沒有捷徑,彼此常在一起,感情自然濃。「等媽媽放工約她吃飯,吃大排檔叉雞飯、炸腸、皮蛋瘦肉粥,很多這些生活片段。」么子常拉著媽媽衫尾周圍去,見到哥哥姐姐見不到的事,令他切身體會媽媽的難。「媽媽無錢,要問人貲米、貲油,人家變臉『又貲!』我經歷過這些日子。媽媽很丟臉,但要面子還是要餵飽孩子呢?」日子過得不輕鬆,媽媽沒多買東西給志淙,惟一是那對名牌波鞋,志淙極難忘。「中一考入英華男校,媽買了一對addies啡色猄皮波鞋給我,名叫California。穿了很多年,很懷念!七七年買,八十九元一對,媽媽『死慳死抵』買給我的。」禮物不用多,媽媽的心意最珍貴。


媽媽買了一個夾萬,教志淙儲錢。日後,志淙喜歡的東西,他自己儲錢買。「我喜歡打乒乓球,打得幾好,用《紅雙喜》波板不夠好,見同學有《Butterfly》二百幾元一塊。我兩元一餐飯,每餐吃五角湯米,儲起一元五角,儲兩個月錢去買。那塊波板收藏了很久。」在缺乏裡,鍛鍊出他的意志,對工作有重大幫助。「入電台做DJ無接受訓練,說話不流暢。監製叫我寫稿,逐隻字記,足足寫了幾個月,一疊疊稿。是這樣訓練回來的。」如今,他是著名音樂文化人,有些網民說:「鍾意音樂,連黃志淙都唔識,好打有限。」目標清晰,夠堅忍,他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經過逆境,人會堅強些。看世界的眼光也不同。其實自己很渺小,沒甚麼大不了。」待人隨和,朋友便多,是他的優勢吧!原來都是媽媽教的。「她說『做人要忠忠直直,乞食都不打緊』,做人要真誠、和善,別怕吃虧,別斤斤計較,媽媽都有很多朋友。」媽媽親身示範,志淙看在眼裡。  (miu)  
   

「我已經得了祕訣,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或是飽足,或是飢餓,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我靠著那加給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章12-13節)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婚姻與孩子:爸媽「走位」‧孩子得益?












聽說兩夫婦育兒方法要一致,否則會令孩子無所適從,最初我也相信並努力實踐這一套,但經過多年的嘗試和學習,反而體會到所謂的「夫妻要一致」,其實是很理想化的事,夫妻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所以大家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信念。在育兒過程中有一致的看法固然好,即或有不同,也不值得為了達成一致意見而鬧得面紅耳熱!如果我常批評丈夫的做法,要麼二人經常爭吵破壞關係,要麼丈夫乾脆不再插手,到時我可要獨自撫養孩子,豈非變成寡婦?而且有很多當時覺得重要的事,到後來也常發現原來不用太過緊張!現在的我,不會再追求夫妻一致,我的秘訣是︰還是順服好!


 . 還是順服好!
現代男女都受過教育,容易各持己見,事事據理力爭,唯有妻子願意順服丈夫,才可以化解許多無謂的爭拗。例如有時丈夫會要求兒子長時間操練數學題目,我看在眼裡會覺得太過嚴厲,但如果我出聲反對,當下丈夫定必會很反感,而且還會遷怒兒子。因此,我會選擇先讓丈夫繼續他本來的計劃,相信他有能力觀察及評估兒子的進度並作出調節。有時我會為孩子打氣,鼓勵他快些完成爸爸吩咐的工作;有時為免自己因太過「肉赤」而插手,我會做其他事以分散注意力,等到適當的時候才跟他分享(而非強迫他接受)我的意見。我發現當我這樣順服丈夫時,丈夫會更愛我,亦更樂意聽我的意見。而且,有時候他對兒子的嚴厲也補足了我對兒子的包容,我對孩子的鼓勵又補足了他對孩子的要求。既然順服丈夫如此好,何樂而不為?


二.    不要等被愛,要先愛自己
跟大部份女性一樣,我也很渴望丈夫的愛錫,但有時丈夫因為工作壓力或疲倦,又或是大家因照顧孩子而身心疲累,未必可以常常表達,有時甚至感到對方很冷淡。如果我愈要他愛我、親我,他只會愈覺得我不斷對他有要求,令他感到很有壓力;而我也會因為未被滿足而感到失望,最後演變成為憤怒,令大家關係惡化。後來我發現,原來不能一味等待丈夫愛自己,而是自己先要懂得愛自己,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為自己充電,才有動力(及洞察力)去愛丈夫,互相體恤支持,就有愛在其中。


結婚至今將近十一年了,兒子已八歲,感謝主,我和丈夫已熟習如何「走位」,大家愈來愈合拍,也愈來愈恩愛,我們已成了最佳拍擋!

Akina
社工媽媽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父母專訪:唐氏也好,資優也好,一樣叻!


兒歌有這樣的歌詞「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支竹一紮斷折難 ……」其實這道理套用在家庭裡很奏效,能為家添幸福。Rebecca家有Special Child一個資優兒,一個唐氏兒。她發奮力學,博覽群書吸取知識,學習照顧技巧,活用於生活中。但種種方法與心得,都不及家人彼此愛護的影響力,足以令孩子各具生命力!


「為何弟弟做甚麼都叻?」
Rebecca當初得知三女患「唐氏綜合症」,是個唐氏寶寶時,也頓感晴天霹靂。經過一輪掙扎之後,才調節到心情,拿出勇氣面對現實。三女已經四歲,過去的日子她從學習理論到實踐,收獲甚豐。每個經歷不管是悲、是喜,結集起來都能讓她更深地體認生命。「尊重每個小朋友是個體,每個個體的教導方法不同,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在Rebecca的母親歷程中,特別具體,全因她其餘兩子女亦很獨特。大女兒特別愛運動,拿過不少獎項;二子是資優男,聰明伶俐。「我和Daddy相信三女也有才能,有她自己的強項,強的地方就多加鍛鍊;不能將給姐姐、哥哥的標準放在她身上。大家姐的強、弱項我看得很清楚,哥哥資優,但情緒較差,亦要幫助多些。」
擁有兩個資質各走極端的孩子,Rebecca初時疑惑,繼而積極。她說;「做好自己的『管家』角色好了!」Rebecca相信孩子是天父賜予父母的,父母要盡力量愛護,好好管理他們。她對她的「吉祥三寶」(三孩子的統稱)自然愛護有加,且看她與大女的對話。大女:「為何弟弟做甚麼都叻?」她:「不是呢!你有時都好叻啊!」大女:「我好叻嗎?」她:「是呢!(數給她聽……)你要數的話,弟弟都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好,(數弟弟小時候的事,脾氣不好…吮手指…)」大女:「是啊!每個人不同,不會全部都叻呢!」Rebecca說:「她自己明白了!」讓孩子在成長階段明白人人各有千秋的道理,確實重要。對姐姐、哥哥特別要緊,妹妹在他們中間才不會給比下去,相反獲得體諒和接納。「我沒有刻意將很多責任放在他們肩上,但家裡的氣氛是『一家人』,要互相愛錫。妹妹有些事做不到,要包容,不知不覺灌輸了給他們。」



「最初緊張、心急,但原來急不來」
說到底,孩子以父母作榜樣,爸爸媽媽真的接納了,子女們才懂得效法。那麼,Rebecca如何接納唐氏寶寶呢?其實過程滿是掙扎,接納並非一蹴而蹴,沮喪有時。「當有個正常小朋友坐在側邊,那種感覺真是很難受。『為何她4歲仍然似個BB?走路走不穩,說話講不出完整句子?』會有不開心的時候,心理調息很重要,『我小朋友是這樣,我要接受她』,要調息得到『不跟人比較』,這樣就沒那麼難受。要調息很多次,要真接納!『她就是這樣,她就是與人不同,她有自己成長時間表。』」既然有時間表,即欲速不達。媽媽給予忍耐,就成了接納的一部份。Rebecca從三女幼年時已開始因應她的不足給予訓練,曾因女兒進度緩慢而感失望,惟時間給她驚喜。「最初緊張、心急,但原來急不來。」
「要因材施教,她要是吸收不到,怎樣教都無用。教她認字,甚麼方法都用過,她不看一眼。到她差不多兩歲,發覺她認到,就選擇一些她能發音,又有概念的字教,如『貓、狗』我沒理會有多少筆劃,她學得很快。但方法用在其他唐氏小朋友身上卻不行,人人不同。教她說話,我花了很多錢自己去學口肌練習教她,都行不通。待她兩、三歲,她突然又講到很多話。」Rebecca對女兒觀察入微,女兒不單有自己的學習模式,更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她出外時表現害羞,課堂上表現非常沉默,老師說她像『隱形了』,不看老師、同學。但她回到家裡卻是『嘩啦嘩啦』很多話說,能模仿老師課堂上的動作和舖排。雖然她沒有望老師,但原來吸收了。我欣賞她的模仿能力。她有觀察,才能模仿吧!我初時擔心,她害羞又不跟同學互動;但原來她有學習,放心了!」Rebecca形容自己的心態,「她愈大,我個人愈relax。」

 



「她覺得自己是一份子,好開心!」


雖然三女發展較慢,但兄姐參與的活動,她都有機會樂在其中。「哥哥姐姐玩運動時,都帶她一起去。她自己玩,又在旁打氣,『哥哥加油!姐姐加油!』很落力叫,她覺得自己是一份子,好開心!其實,我們平時做甚麼,她一起做已經開了很多眼界。」「一家人剛去過馬來西亞旅行,Daddy、哥哥讓蛇圍著頸項,她都嘗試,肯攬著、摸摸。我們去游泳,哥哥姐姐滑浪,她就在沙灘踏浪,都好開心,有不同程度參與。」讓女兒的生活正常化,開闊她的眼界。日常生活裡,Rebecca喜歡帶她去公園玩,益處可多著呢!「公園有感覺統合訓練工具,玩攀登架,訓練大肌;公園座椅做Sit-up,訓練肚腩肌肉;吹泡泡,吹的動作可以訓練口肌;追著波波看,練到追視,眼睛協調;拍波波,練到手眼協調。我們很生活化,沒有特別花時間做訓練。」哥哥姐姐跟妹妹玩,也是訓練的好幫手。「他們一起玩釣魚,用玩具魚杆釣起磁石,訓練到手眼協調;輪流玩take turns都是學習,是社交技巧。」


 
Rebecca看過很多訓練書,特殊學校亦邀請她去做Therapy,她觀察老師的做法和道具,回家看有甚麼可以做,日常應用出來。除了知識,丈夫給她的支持,力量很大。「他多投入家裡,減輕我的壓力。他很願意送兒子上學,我不方便時,他會親自帶三女去做Therapy,不叫工人做;他很好!」愛需要實際行動,情緒上的支援對Rebecca亦很重要。同樣,她都會提醒對方。「他發火時,我會講書上學到的技巧給他聽,如讚美技巧、怎樣控制怒氣。互相提點,互相給很多支持。」她表示維繫家庭,離不開愛。「有次Daddy因誤會三女,打了她一下。全家靜了,哥哥姐姐更嬲了Daddy。」「我鼓勵他了解小朋友動機之後才發怒,他樂意聽,亦有改善。」「我教他幾招讚賞技巧,有次他在家好好脾氣,捕捉仔女優點,令家裡氣氛好好。我話『你今日做得好好,今晚我們很和平。』讚!大人、小孩都很受用。」(miu)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父母專訪:積極‧給孩子帶來奇蹟


少父母認為孩子是天賜的禮物,如果你的孩子7歲多便進入反叛期,另一個又有自閉症傾向、學習障礙,你仍能為這些「禮物」感謝天父嗎?Yvonne對女兒說:「弟弟是我們家的小天使」,三句不離感恩,「感恩上帝給我積極態度」。積極,讓Yvonne用三年時間挽回女兒叛逆的心;長年累月陪伴,鍥而不捨教導兒子,令有特殊需要的他能讀正規學校,帶來奇蹟。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我不介意講,我個仔有問題。」Yvonne說。面對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Yvonne的兒子兩歲幾時被專家驗出有自閉症傾向和學習障礙,這事令她回家哭了一場。哭完,她四出求援。「問一些有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可有sources給我?很感恩,我找到了『努力試訓練中心』,是人生的轉捩點。」Yvonne在中心學習家居訓練,自行鍛鍊兒子。中心要求她立志,「每日抽半小時教導他,我願意!有一班同工、義工為願意的家長祈禱。」Yvonne就此開展新一頁母親歷奇。「上堂之後,找到方法教仔。」有同路人互相分享,能抵消她的心理壓力。「囝囝不受控制,不是父母難受那麼簡單,周邊的label eyes令我更難接受他在這個社會生存。我信上帝,也需要同路人彼此支持。」「囝囝在公眾地方、公園鬧情緒,會躺在地上,又大哭,甚至有打頭的自傷行為。跟有經驗的家長表達感受,導師按經驗教我按步就班教。可溫和地抱起他,帶他到寧靜的地方冷靜,好言安慰。當他冷靜之後,獎他最喜歡的東西,他會欣然接受。」

Yvonne每晚定會給子女講故事和祈禱時間,又一同向神祈禱,傾心吐意。談到祈禱,Yvonne微笑說:「我歡迎教會弟兄姊妹來我家吃飯。謝飯祈禱時,囝囝主動要求:『不如等我領禱啦!』別看他小小年紀。他有這動力是恩典,要說:『等我領禱』不容易,是自信的表達。」兒子的進步叫母親安慰,他今年也成為正規學校的小一生。兒子升學過程,Yvonne努力不懈。「專家評估他沒有文字能力,四、五歲仍認不到中文,對文字圖像無概念。我已作最壞打算,讓他讀弱智學校;在庇護工場學一技之長,成長,邁向人生終點。不過,我不會因為專家的評估而不教他文字。」教與學都自己動手,「最初點虛線,點一版要他自己跟著寫。捉著他的手寫,他學不會。」Yvonne自製中文copy book,長達兩年。「寫橫直線開始,然後四、五劃,再學筆順。慢慢漸進式教,他蝸牛式進步。感恩上帝給我耐力去面對,又有少少堅毅,哈!」






「母女靠溝通,沒有特別方法」


兒子讀高班時,專家認為他的能力未足以升讀小一。Yvonne有兩個選擇,一.讓他讀特殊學校;二.重讀高班。她選了後者。「他已經沒有行為問題,語言發展開始好;如讀特殊學校會重覆問題。」Yvonne要更落力教導,「用白板、黑板寫大字,又自製字卡。要應用出來,好似幼稚園一樣,貼字在雪櫃、洗衣機,每樣東西都有稱號;再給他做很多家居訓練。第二年他跟到normal school水平,寫字跟到,老師的問題也答到些。」終於讀到正規小學,老師卻投訴他上堂不專心。「說他在座位發夢。我跟老師說:『他有自閉症傾向和學習障礙,做父母要無奈接受。我不是偏袒兒子,他由上午八時上堂至下午三時,無大叫,無打人,無騷擾老師授課,已算不錯。』讓老師知道兒子需要是好事。父母最大學習是接受孩子能力及狀況,以致有效地同他們一齊成長。」

其實,女兒也給她不少「學習」機會,幸而Yvonne信得過上帝的愛。「我有時同女兒分享:『媽媽多人一對眼、一個心。眼,是慧眼,天父給我的。心,是看見孩子成長需要的心。每位父母孩子都有,視乎用不用,有否依靠上帝?』」女兒現年讀中二,於小三、小四階段感到自卑,不滿意家庭狀況。Yvonne察覺不對勁,「她繼續下去會變邊緣青年,過多兩、三年,她一出街我就管不到。工人怎會幫我看管?」她即時行動,「用三年很認真跟她獨處,母女真是靠溝通,沒有特別方法。」她謂父母宜用正面態度教,不是說:「你有無攪錯?阿媽教你……」她常用例子,「『妳同學真是有很多東西,有電子遊戲機,又可以看電影,要是我都開心啊!不過,她父母有時間陪她嗎?』女說:『沒有!她爸媽要出trip。』『如果讓妳選有很多物資,但得婆婆嫲嫲姐姐照顧妳,有時想跟媽媽傾兩句,都未必得。妳真想要那些東西?媽咪可以再出來工作,請姐姐來,妳自己揀。』她說:『那就不好了!』」



 「積極‧會改變家的局面」

跟女兒好好獨處,Yvonne認為家裡不是最好的場境。她跟老公請假,陪女行公園。「每星期找一、兩晚晚飯後和女兒去公園,買杯雪糕食,談心。『大家很熟了!妳是我女,我是妳媽。妳有何不滿,盡訴心中情啦!妳不滿意甚麼?妳怎樣看家庭?』她有說,有很多不滿。原來工人很關鍵,我的家被她講到很差。」慶幸撥出空間給女兒表達想法,否則誤解愈多,愈難處理。「因為她有濕疹,在學校不被同學接納,所以自尊心降低,對人不信任。」女兒成績不錯,惟與人溝通有障礙。「『媽咪講了很多聖經和做人處事的故事給妳聽,妳應用到嗎?』她說:『應用不到。』『是!很難。媽咪三十幾歲仍要上堂去學怎樣教弟弟,妳只得幾歲,很難應用到。努力啊,祈禱呢!媽咪一定支持妳!』」「『同學不是對妳一世,媽咪和上帝才是。揀接納妳多點的同學,會取笑人的,妳也不想跟他們做朋友吧!』跟她分析,矯正她的想法。」

她對女兒深情表白,是關係的開始。「『如果妳走歪路,去偷竊,做錯事。媽咪會很傷心很傷心,但媽咪會等妳回來。』她哭,擁著我。一次改變不到她,要長年累月。」日子有功,女兒終說:「很感恩有Daddy、媽咪和這個家。」女兒成績不俗,考上名校,Yvonne也有傳授讀書心得。「『女,不用補習的。只要上堂專心聽書,做齊功課,溫習好,就能拿好成績。』」「『十分耕耘,不一定有十分收獲。盡力了,出來的成績不好,不要緊;妳在媽咪心中已100分。妳見弟弟,寫字不行,樣樣都不行,但他盡力做,都是100分。』」女兒起初介意這個弟弟,Yvonne跟她說:「『上帝將妳給我,我無可選擇,妳有這個弟弟亦無得揀。』『不如我同妳一齊面對啊!不需介意別人看法,如果妳label弟弟,跟外人有何分別?』」Yvonne現在樂見姐弟感情融洽。談起丈夫,Yvonne表示「爸爸較負面,媽媽便要更積極;妻子積極,他會感染到。包容性要大,不要介意爸爸不同步,不要計較誰的遺傳基因有問題,無意義、無意思,但積極會改變家的局面。」
(m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