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正面公平管教 減低長子女壓力



 


些傳統育兒觀念如「大讓小」、「要做好榜樣給弟妹看」是否正確?一項研究顯示,有一成六幼稚園學生的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當中長子女的比例較高。專家同意,父母對長子女的期望和管教容易逾越雷池,造成孩子焦慮不安,父母應以正面方式管教,培養孩子情緒健康。


由城大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進行的「快樂幼苗培育計劃」調查發現,那一成六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就讀幼稚園的長子長女,經過學習八種正面表達自己與待人的活動,包括「戴上眼罩摸黑逃走」學習勇敢、「把撕裂的心貼上膠布」學習寬恕、「寫下感恩字句」學習感恩,以及「自製快樂襟章」學習承諾等,他們的焦慮程度明顯獲得改善,指數由4.97降至4.5。


兒童重視公平


郭黎玉晶表示,父母不期然對第一名子女有較大的期望,緊張他們的學業及表現,故出現調查中「精神虐待」和「漠視犯錯行為」等情況,造成幼兒焦慮。「精神虐待包括不關心孩子、責罵懶惰,或一向很疼愛但突然大聲吆喝;漠視犯錯行為則是孩子做錯事,父母不理會或只管罵,沒有即時告知錯在哪裏,這些都令孩子不知自己錯在哪裏,會擔心及害怕,造成不安及焦慮。」


幼兒的焦慮程度高於正常水平,數字令郭黎玉晶有點意外。她認為父母對長子女要求高,「大讓小」、「要做好榜樣」的概念根深蒂固,容易令年幼的子女出現壓力也不知,「兒童階段重視的是公平,家長卻要求禮讓弟妹,年幼的長子長女會感到不開心,情緒遏抑在心中。」因此,她認為當幼兒做錯事時,父母要清晰地指出錯誤,「例如打架,家長宜告知打架對別人、對自己的影響,後讓孩子承擔後果,如向別人道歉等,只罵而不理會孩子的錯誤,會讓其無所適從的。」


家長心情矛盾


張浩健的小兒子有份參與是次調查,他看到膽小的兒子變得敢於表達自己的創意,感到從幼兒開始正面的鼓勵,效果會事半功倍。對於只有七歲的大兒子,他會盡量不要求他禮讓弟弟,要公平對待。他承認,現今的家長育兒的心情是矛盾的,既知道讓孩子學習多樣的興趣班是在施壓,但又擔心他們不及別人,「惟有讓孩子選擇,他們願意學的話便盡量供給。


正面態度從小培養


一向關注孩子情緒的郭黎玉晶,以往常調查中小學生的焦慮情緒,去年首次調查幼兒的情緒健康,聯同八家幼稚園共368名二至六歲幼兒及其家長,進行為期一年的追蹤調查,並觀察正面的管教方式對幼兒情緒有甚麼幫助。


今次的調查讓郭博士更清楚孩子焦慮的根源,情況不容忽視,「焦慮是不容易覺察的,小學時會顯現出來,至中學會發展至抑鬱。」她相信,讓孩子多表達內心和正面的鼓勵,從幼兒階段便要多做,能促進親子溝通,「孩子愈正面,便愈能面對和解決困難。」




轉載自《晴報》:





博師奶有話兒:

不管是不是長子女,對這個話題總有些體會,「大讓小」是爸媽動輒說出來的話,曾經習以為常;但中間亦偶爾出現一個詞語,叫做「偏心」。

今天讀到這一段新聞,好像領悟到甚麼。曾經聽過有人說:「事事以妹妹為先,因為她較小。可是,你可有了解家姐也只得三歲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