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博師奶:我想Hea一Hea 「空白暑假」




近好似壓力大了點,緊張得胃痛了﹗

今天讀到這一篇文章,嘩~~~自己都覺得開心同放鬆,好想跟大家分享精彩的部份......

真正休息和放假的好方法是……留白。不要計劃,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即是Hea ﹗難嗎?

讓阿女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留給自己一段空白時間,想起都開心啊﹗

*************************************************


提升創意 「空白暑假」惹熱議

近日也有一篇網誌《2014,孩子的空白暑假》在網上有不少分享,撰文者是台灣師範大學的講師,本身也是母親,她指周遭不少人建議她,要為兒子安排緊湊又忙碌的暑假,如兩個月都去補習、參加英文夏令營等,但她卻決定,給孩子一個不補習、不參加課外活動的暑假。

她提到,孩子是要一個「空白的暑假」,空白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讓孩子可以做自己的事。

不少專家曾談及「留白」的好處,她引述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在其著作《感動腦》的說法,給孩子一些空白時間,才能激發內心的創造力。

若人無時無刻只想着讀書、工作,腦內滿是煩惱,就算面前有美好事物,也不會有情感觸動。不少好的想法,都是因為心裏有空白才可以產生。

其實,不少家長要花費大量金錢、心力為孩子安排活動,是怕孩子無事可做,認為是愛錫表現,又擔心暑假這麼長時間,孩子會把所學知識忘掉大半,令學業退步,故此在暑假期間補習、多上興趣班,讓孩子一直繼續學習。

不過,《The Over-Scheduled Child》作者、美國學者羅森菲爾德(Alvin Rosenfeld)就曾指,給孩子保留足夠的空白時間,反而令他們有空間及機會找到及發展個人興趣。


「輕鬆看書 效果如上學習班」

閒著無事的時間,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悠長假期太hea,確實會令學童把部分所學到的知識「交回」給老師,即是被稱為暑假學習流失(Summer Learning Loss)現象,研究指學生在暑假後的數學水平,平均倒退兩個月,但要減少學習流失,卻不一定要填滿時間表。

美國田納西大學便有研究指,孩子若在暑假期間看12本書,效果已等同參加暑假學習班,若然如此的話,在暑假多帶孩子到圖書館,讓他們看自己有興趣的書本,豈不更好嗎?

現今孩子自由玩樂時間已較過往年代的小孩少得多。成年人整年忙於工作,也要放大假休息、去旅行充電,更何況是年幼孩子?讓小小的腦袋,多一點留白空間吧。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家事新聞:逾4成家長 管教子女感困擾



【經濟日報專訊】父母望子成龍心態愈見普遍,但有調查發現,約4成家長認為子女帶來壓力,且在管教上感困擾。

雖然多逾7成家長最關注孩子的品格及價值觀,但他們每星期僅花少於4小時培養子女品格;相反每星期投放超過10小時在子女的學業上。

有機構指,大多小孩每晚做功課至晚上10時,在無法放鬆下會出現情緒問題,有學童每天發脾氣一至兩小時;心理學家建議每日做功課前先給予30分鐘自由時間。

32%家長 每周逾10小時谷學業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在45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1,098312歲兒童的家長,發現近4成認為子女帶來壓力,而逾4成則稱管教上感困擾。而家長最關注小孩的價值觀和品格問題,達74%,但每星期放超過10小時培養小孩品格和價值觀僅6%,相反32%家長每星期放超過10小時在孩童的學業上。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督導主任陳香君指,原因是功課、學業讓家長有指標跟從,相反,品格方面沒有客觀標準,令家長無從入手。她認為,家長重視小朋友的學業是可以理解,但建議除了遊戲,每天亦應為小朋友訂立故事時間,小孩可以從中放鬆和建立正面思考。

臨床心理學家陸詠詩則指,家長可考慮自製每天的「感恩練習」,教小孩欣賞身邊小事,想法會更正面。

大部分小孩 做功課至晚上10


除學業及品格,家長對子女的情緒亦甚關注,66%的受訪家長稱,管教小孩的情緒方面感到困難。陳認為,現時孩子的生活習慣令他們情緒受抑壓,她透過平日工作觀察,發現大部分小孩做功課至晚上10時,初小階段每天花至少2小時在學業方面,令小朋友難以放鬆,容易有情緒問題。陳建議,家長應讓小孩在做功課前有半小時休息,令他們放學後可先放鬆再工作。






博師奶有話兒:


其實做爸媽壓力真大,特別是我這種 "緊張大師",有時真感困擾。感恩,可以跟大家傾傾講講,有同路人一起分享,互相鼓勵,真是舒服許多。

正如我一直相信,喜樂愈分享愈多,痛苦愈分享愈少。大家加加油啊﹗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專家教細路:留堂不是留案底




星期到一中學做講座嘉賓,當坐在接待處等候老師時,我聽到一學生用極不禮貌的語氣與電話另一邊對話。「我無帶科學書呀,你攞比我呀!」……「你搵吓啦!」「咩數學呀?我要科學呀﹗科學就係科學,數學就係數學。」「唔係食飯要呀﹗係第一個要小息要呀﹗快D啦﹗唔係我要留堂呀﹗」當時在接待處有我、工友姐姐和站在不遠處的一位老師。當學生掛線後,他正步上樓梯時,老師著同學行到她的身邊說:「同學,你讀那一班?」「1B。」「剛剛跟誰說話?」「媽咪。」「媽咪?你對媽咪咁無禮貌的嗎?我們學校不會教出這麼不孝順的學生,你覺得你孝順嗎?」那學生語塞。現今還有多少中學生懂孝順為何物?我很欣賞這位老師願意對一位沒有任教的學生花時間教育。此時,接我的老師來了。我說:「我想遲一些才跟校長打招呼,待會兒我自己入校務處找他呀﹗」慶幸繼續留下,我才多上了一課。


  責任感就是承擔責任

老師續說:「點解要媽咪咁急把書攞過黎?」「因為,老師昨天講明,今天第一個小息見不到書就要留堂。」「你自己忘記帶?」學生點頭。老師再問:「你的科學老師是誰?」「某某某。」(學生直呼老師名字)「好,我一陣會與科學老師交代,你沒有帶書就要留堂,這是你的責任。現在你可以致電媽咪,對她說不用趕來了。」學生隨即用很有禮貌的語氣對媽媽說不用拿書來,並說因為他要留堂而要遲一點回家。原來那學生是懂禮貌的﹗當老師和學生走後,我準備離開時,工友姐姐跟我說:「那老師做得真好,其實學生真的需要被教導。家長常常問為何這一代沒有責任感,你知道是誰造成嗎?是父母呀﹗太多父母太縱容和溺愛孩子。不記得帶體育衫又跑來學校,不記得帶工作紙又叫工人姐姐拿來學校。帶東要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忘記帶東西要受罰,亦是一種學習嘛﹗」

跟著工友更與我分享一件很好的資訊,「其實,他們忘記帶東西就叫人拿過來,一來學生自己學不到承擔責任,二來,不但懲罰了家長,還懲訓了很多人,例如:加重了校務處的工作量。有些學生若在五樓上課,又要麻煩工友行上五樓。一間學校那麼多學生,你知道他們多了很多工作量嗎?呂Sir,你知道嗎?有一次我路經新蒲崗一間小學,學校門外貼出大大的告示。大意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責任感,謝絕家長協助學生把忘記帶的東西帶來學校』。」嘩﹗我太喜歡這學校了,那麼好的制度應普及至全港中小學。

各位家長,在學校是一個很好的環境去教育學生。忘記帶東西最多就是留堂或記缺點,又不是留案底,讓他們學習承擔自己的責任感吧!



呂宇俊博士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博師奶:「問」問題的意義......




老實講,問問題對於博師奶都不是易事啊﹗回想讀書時代,真是甚少舉手發問。無計,性格害羞啊﹗哈哈~~!

公平點,真不是有很多老師歡迎問問題的學生。那一堂課可以開放給大家同學仔暢所欲言,有問有答,氣氛開心、良好的,同學一定響應﹗可是,問問題時,會被反問:「你到底有無溫書啊?」那有人喜歡舉手答這個問題呢?心想:「我有溫書啊﹗只是不是答到全中......我還是努力溫書算了﹗」有沒有溫書?就由份卷答老師啦﹗

只是,如果可以的話,習慣「問」問題,益處多多。當然,並不是指刻意挑戰老師那種。

**********************************

「你今天學到甚麼?」
「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甚麼問題?」

兩個問題看出教育理念不同嗎?分別就在於「學」和「問」吧﹗兩種狀態同在於學校裡,「學」理應包括「問」。然而,只能一味「學」,卻無暇思考發「問」;沒有空間從問問題中找學習樂趣和滿足感,可惜是了﹗

「學」需要吸收,「被指教推動」的時間較多。「問」顯出「自發主動」,靈活性強。「被推動」又乖巧的孩子,會竭力完成學習任務,盡力達到100分的要求。「自發主動」又乖巧的孩子,會完成學習任務之餘,同時較易發現新事物(可能有新的問題, 新的趣味, 新的知識…繼而再探求下去......)。新事物給他的意外收獲,或許遠超100分。

進步、突破成長往往就在這裡誕生。有多少學習動力,對孩子整個人的成長和將來的生活有顯著的影響。身邊學習動力強的朋友,生活多姿彩,人較樂觀開朗,有活潑的生命力,並且愈活愈強。

這種動力,博太這個年紀了,仍然好想好好補充一下,實在覺得非常需要呢﹗當然會同阿女一齊努力啦﹗如何做?我的方法或者很簡單:主動參與,不太早否定任何可能,改善負面反應和評價(將"我覺得唔係囉﹗"變換成"會唔會係......咁樣呢?");加入些樂趣(簡單如講個笑話),給空間和耐心發展尋求,繼而無論大事小事都慶祝及分享一番。其實,即是要盡量將每件事都做得積極開心。

開心,就有各種動力。心情得平衡,學得更多、更快;仍在努力中,加加油﹗


博師奶



家事新聞:孩子懂得問 高分不低能


【經濟日報專訊】國際學童能力評估前列國家,教出高分孩子,但長大後是否也跑贏?反而分數排名從不標青的以色列,近年被看好其教育方式將是終極勝利。以國的孩子不追求分數,拼命學甚麼?

全球競逐培養人才,哪國的教育制度最好?大家愛看排名。上月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教育系統排名,依據40個地區的學生國際成績等比較,本港排第4,以色列排第17位。至於作為評估各地15歲學生學習能力權威指標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名列前茅的多是芬蘭、南韓或新加坡等。

以色列重發問 創業率冠全球

事實上,以色列向來在這類排名榜中不起眼,2012年的PISA排名,以色列的學童在全球65個地區中,閱讀排第34名,數學及科學更僅排第41名。

不過,台灣《遠見雜誌》最近有詳盡報道形容,以色列有不一樣的教育。報道指該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創業是世界第一,反映其教育方式在培養人才方面並不輸蝕。

其實,放下對分數的迷思,創新及創意思維更被看好是未來新一代立足新經濟的最重要本錢。

據該報道指,以色列孩子在18歲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自由,通常在國際競賽都沒有拿到好成績,但卻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

以色列教育着重於讓孩子學發問,小孩從小愛問「為甚麼」,也會挑戰權威,當地文化認為只有笨蛋才會沒有意見。

報道指,以色列小孩放學回家,母親第一句不是問「你今天學到甚麼?」,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甚麼問題?」老師不會直接告知答案,鼓勵小孩問了之後,自己思考答案,報道指此乃是創新的基礎,難怪以色列新一代都勇於創新,現時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報道更指,以色列的孩子雖然在起步綫上看來跑得較慢,但卻看好他們才會令孩子贏在終點。

其實,所謂學問,就是學會去問。發問對於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不難理解。有學者曾表示,學校除了培養學生答題能力外,也要努力引導他們發展提問能力,否則就如「飯煮半熟」、「酒裝半瓶」,未能發揮整體學習效果。


「有耳無嘴」 亞洲學生通病


不愛發問向來是亞洲學生的通病,例如在台灣,學生懶於發問現象普遍,學生被形容「有耳無嘴」。去年當地有調查指,僅28%大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互動,學生不發問,原因包括怕問到蠢問題,又有人指是中小學已養成的習慣。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指,學生不愛發問是台灣的大問題。去年他也曾撰文指,社會文化不鼓勵發問,大人常叫小孩不可插嘴,又覺得發問是向大人挑戰,孩子不發問,往往似懂非懂地把所學東西背起來,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但卻根本搞不懂基本學問。

此現象在本港何嘗不是?教育制度下固然只着重「填鴨」,無論小學生或中學生,課堂上主動舉手發問有多少?取得高分或許無難度,但若要主動發問,則人人搖頭不作聲,即使長大後也難改。有專欄作家經常被邀到大學演講,曾撰文指,即使設答問環節,但被提示香港大學生被動,別指望有人主動舉手提問或作答。

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催谷多做練習及背書,日夜忙於上補習等,本港的教育制度也與父母一同心態,只集中精力追求「分數」。有否想過,若可以令孩子愛上發問,或許才有助引發其對追求知識及啟發思考的動力。面對未來創意知識型經濟,傳統的學習方式還是否可於其長大後成為優勢?

以色列的孩子,懂得不斷問,被看好將令孩子他們具備更大競爭力,日後可贏在終點,北歐芬蘭的教育制度經常被談論,聽聽另一方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或許也會對本港有啟示?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GO!親子活動:太陽館‧度假營 (親子活動)





為爸爸加油





來自星星的你






舉辦團體名稱:太陽館
舉辦地點:馬灣田寮村45號太陽館
聯絡電郵: solar@skhwc.org.hk 
查詢電話:8201-1122
傳真號碼:2907-1107



詳細活動內容,請登入以下網站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家事新聞:派位失望 考驗家長正能量



(星島日報報道升小統一派位明天放榜,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人歡喜有人愁,今年派位不理想者特多,預計一些名校會再現家長帶同子女叩門潮,爭取多一次機會。

政府公布今年統一派位數據,超過三分一的學生不獲派往首三志願選擇的學校,失望比例是十三年來最高。

本港出生率上升,多了人競爭始終有限的名校學額,是派位滿意度低的最基本原因。不過,二○○二和○三年,參加派位的人數都比今年多,都有超過七成申請者獲派首三志願學校,今年卻只有六成六,可見人數增加並非唯一原因,應該還涉及派位模式的轉變。

小一適齡入學兒童增加的一大原因,是過去幾年的「雙非」政策,吸引大量非港人夫婦從內地來港產子,不少內地孕婦在港分娩,為子女取得港人身分後,帶同子女回深圳居住,子女適齡入學後每天送來港就讀,導致近年跨境學童人數大增。

跨區童校網滿意度低

這些家長多為子女選擇貼近邊境的北區小學,導致過去幾年北區居民投訴學額被侵佔。政府決定紓緩北區學額壓力,確保本地家長的子女能夠原區就讀,不必被排擠到大埔甚或更遠的地方小學,今年開始特設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希望把跨境生分流到屯門、元朗和大埔,另有黃大仙和東涌六校提供二百個學額。

這個專用校網提供三千個學額,但有志願機構的調查顯示,有八成港童內地家長仍然希望把子女送往北區上學,換言之跨境童對北區學額的需求達二千多個,但是專用校網中的北區學額只有三百個,僧多粥少情況嚴重,如果這些家長首三志願都為子女選擇北區學校,失望率自然急升。

預計放榜後,北區一些小學要面對龐大的內地家長為子女叩門潮,熱鬧情況不亞於九龍城校網內的傳統名校。

忌向子女傳負面情緒

至於本地家長,不少中產父母已經為子女報讀國際學校和直資小學,子女萬一不獲派往心儀名校,即有後備替補。此外,亦有不少家長在放榜後,會帶同派位不理想的子女往心儀學校叩門。

教育局容許學校每班增加兩、三個學額應付叩門需求,有家長為子女成功叩門而「轉悲為喜」,但是只屬少數,學校未必願意增加資源用盡叩門額,而叩門家長又多,成功率甚微。

家長如果採用叩門策略,必須有成敗兩手準備,並且要顧及子女的感受。如果家長因為子女派位不理想就情緒激動,勢必影響子女,過去就有子女陪家長哭。大部分子女都叩門不成要入讀被派學校,家長過度情緒化的表現,把自己看不起和抗拒學校的意識傳達給子女,還會令子女對學校少了一份尊重,影響學習生活。

家長宜協助子女面對不盡如人意的現實,適應學校生活。何況本港小學水平差距不太大,在普通小學表現出色者,同樣有機會進入中學名校。






 博師奶有話兒:

今年小一派位的小孩子們、爸爸媽媽,博師奶給大家真誠的祝福。祝福你們找到合心意的學校﹗

來盡情釋放正能量,希望一直存在。大家加油,爸媽孩子,互相擁抱,彼此鼓勵,愛最大。

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