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家事新聞:為子女報平民校 大學教授:名校太囂張


 


博師奶:
就算學校/學制給予過多壓力,自己仍然可以選擇。記得有位媽媽講過,不跟著走,自由多了﹗「 不跟﹗便自由了﹗ 」


********************************************

為子女報平民校 大學教授:名校太囂張  
鮮魚行校長:從未有如此高質家庭報讀


當家長各出奇謀為子女爭入傳統名校,有大學教授卻感嘆不少名校態度不可一世,昨選擇為子女報讀基層學生為主的鮮魚行學校,不想子女面對太大壓力;該校校長形容「從未有如此高質素」的家庭申請報讀。

二零一五至一六學年度小一自行收生程序昨展開,至周五截止;部分學校收到的申請表較去年少,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去年首日收到一百五十份申請,今日稍跌至一百三十四份;而取錄大多數來自基層家庭的鮮魚行學校,今年首日只收得八份申請表格。

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表示,不知申請表格下跌原因,然而今年卻有一名學生,來自他形容為,「從未有如此高質素」的家庭申請報讀。

據他了解,該名有意入讀的學生,其父是大學教授,母親是中港貿易公司董事,校長更透露,該父自稱是會考狀元,更曾當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的學生。然而他昨日到某所政府資助的名校遞表時,職員收表態度甚囂張,令他大感氣憤,毅然轉報平民學校。

非常爸爸:不想子女壓力大

該父親向校長解釋,不想子女太大壓力,再加上一般認為「叻」的學校或名校給人不可一世態度。梁校長引述該父親說:「讀書叻又點,出到社會都係打工,最緊要做嘢叻,讀書唔叻,或可以做老闆!」加上父親欣賞鮮魚行的辦學理念,覺得會愛護小孩,認為此類學校香港已少有,又直斥現時香港學制「黐綫」,考入幼稚園比考大學更難。

梁紀昌補充,近年有中產家長感名校競爭壓力大,又想子女多學習待人接物態度,寧願轉讀基層或平民學校,讓他們愉快學習。他指,今年一年級有兩位學生,由家長駕寶馬私家車接送,上學四星期,感覺他們很開心。他又舉例指,昨日取錄了一名小六轉校生,原就讀將軍澳一所地區名校,成績為班中首十名,更彈得一手鋼琴和朗誦比賽奪獎,但家長發現小孩壓力太大,與校方爭執後決心轉學。

名校太着重階級 港媽怕怕

年前為子女報讀傳統名校的朱女士(化名)亦概嘆,名校的面試問題令她出乎意料,「阿仔同我講,面試時學校經常問,屋企有幾多工人、汽車;一年去幾多次旅行;課餘是否跟一些名師學彈琴?」令朱女士感覺該名校「好講階級」,最終其兒子入讀資助小學。

教聯會副主席王惠成表示,私立名校大部分學生非富則貴,同學之間的討論較物質化,如生日會在高級會所或私人遊艇舉行、周末會去飛到日本購物,又或者家中有十名傭工等,「他們不是炫耀自己,事實就是這樣。」

瑪利諾收生 中港童分兩條隊

內地生爭入港校情況,亦進駐其他名校區。有學校昨日就將本地及內地家長「分隊」申請。

雙非學生在各區湧現,除了北區小學,名校區亦有雙非家長問津。九龍塘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昨日接受申請,把家長分成港人及非港人兩條隊;在非港人一方,學校會核對申請人的出生地及外地受浸的證明。瑪利諾校友周女士指交表時秩序良好,讚校方的安排加快收表程序。

上水學校亦是申請焦點地區。雙非家長董太家住羅湖,育有兩名子女,早年已送長女到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就讀,昨為幼子再到該校遞交升小一表格;按照現時計分法,因屬「世襲生」必獲取錄。而經世襲制入學的還有另一雙非家長餘小姐,兩年前她一家為一對子女搬到上水居住,長女現在上水惠州公立學校就讀小三,希望幼子亦可以在同校升讀,「人哋話可以直入,我都放心點。」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家事新聞:17歲留學 唔識洗衫 家長反投訴學校「服侍」不周



















港孩嬌生慣養,以致陋習多多。有升學機構指,溫室港孩自理能力差,到外國留學連洗衫、搭車也一團糟,惹來學校及寄宿家庭不滿。惟部分家長不懂自省,反而埋怨學校或寄宿家庭服侍不周,近年投訴更增加三成。

九月及十月是港生赴海外升學的高峰期,也是升學機構最頭痕的日子。因為部分港青在溫室長大,缺乏自理能力。英孚語言遊學團課程經理(香港及澳門區)梁皓鈞說:「曾有十七歲男生不懂洗衫,竟把臭氣薰天的波衫放在暖爐烘乾便算,嚇得室友半死,學校跟家長反映。家長卻責怪學校安排不周,反問為何沒安排專人洗衫!」

使慣外傭 當寄宿家庭奉旨照顧


部分港孩從小有外傭使喚,入住外國寄宿家庭仍要求別人服侍。現代海外升學營業總監梁惠冰說,曾有十六歲女生赴澳洲升學,由寄宿家庭照顧,有次家長未能安排接送,叫她搭巴士回家,她卻逕自搭的士。梁說:「最離譜是她要求報銷近四百港元的士費,家長還投訴寄宿家庭安排不當。」


梁惠冰解釋,一般澳洲寄宿家庭包食住,但要求學生自理生活。「接送已是額外恩惠,有些學生以為是奉旨,更因一次未能接送而投訴。」她指港生在飲食也很挑剔,例如食麥皮、芝士要指定牌子;吞拿魚要非油浸;連端飯、夾餸也要人服侍。

內衣褲 成袋帶返香港畀工人洗


在英國讀了兩年寄宿中學的Joye(化名)坦言,因自小有外傭照顧,在學校首次洗衫,連洗衣粉落多少也不知,結果要打長途電話問媽媽。她又指,曾見過有同學因懶於洗衫,一口氣買近百條內褲替換,「中學時一年有三個學期,我聽過有同學將着過的內衣褲堆滿房內的洗衣籃,每次學期完結便帶返香港畀工人洗!」


另外,香港家長的要求及投訴也愈趨「騎呢」。梁惠冰指曾有家長要求大學宿舍需有獨立廁所,否則寧願不報讀;而房間亦要向南,相信風水較好,令她啼笑皆非。
創智教育國際升學中心資深升學顧問古潔雯亦指,近一、兩年家長的雞毛蒜皮投訴增加兩、三成。「最常見是開學初期,家長見子女無致電回家,或晚了聯絡他們,即致電學校以為子女失蹤。」

梁惠冰認為家長不放手讓子女獨立,例如開學首月仍陪伴左右,會阻礙他們認識新朋友,將依賴變成習慣。她更指,部分學校向升學機構反映,港生在自理及獨立方面普遍較兩三年前遜色,估計跟父母過分溺愛有關。

富爸爸豪花40萬 派員海外監察兒子


直升機父母左右盤旋,連子女赴外地升學也不放手。弘景安私家偵探社調查主任廖嘉楠表示,海外調查最低消費五萬元,曾有港爸花近40萬元,要求派員監察20歲兒子在英國的生活,後來發現他有吸毒習慣,身邊女伴甚多,每月揮霍逾20萬元。廖說:「當子女花費突然增加,家長便擔心他們是否結識了壞朋友或染上惡習,想找人追查一下。」


他坦言每逢九月及十月,每月平均都有五至六宗類似調查個案,較平時增加,但明言因費用龐大,主要是富有人家才如此花費。梁惠冰則指,半數家長會在開學初期派秘書或親自伴隨子女到當地,幫他們打點一切。錄自: 17歲留學 唔識洗衫 | 晴報Sky Post






博師奶有話兒:

工人姐姐處處幫忙之下,部份的「成效」出來了﹗未必每個家庭的孩子都長成這樣,但是,這會是很值得的參考的例子。畢竟,孩子懂得好好照顧自己,才對他們好。「飯來張口,衣來張手」的日子由0歲開始延長下去,真是有益?

家裡有工人姐姐,爸媽上班就安心一點,但是始終也不能太「放心」。


時不時便有少主被家傭虐待的新聞,日前揭發一個8歲女孩被工人姐姐苦待了兩年。她被打至一身瘀傷,遺憾的是,被虐時間長達兩年,媽媽竟然毫不知情。直至女兒開口訴苦,媽媽還不相信,到檢查女兒身體,才發現新舊傷痕。


兩年裡面,媽媽沒有接觸過女兒嗎?實在令人費解﹗眼見女兒一身瘀傷,媽媽大表心痛。不過,女兒兩年間的心理陰影,能因媽媽的心痛就當無事發生過?祝福小女孩忘記不快陰影,重新出發,健康、快樂成長﹗



菲傭虐8歲女兩年 恐嚇掟落街 | 晴報Sky Post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父母專訪:愛孩子的「內功」「心發」──陳兆焯校長





你是一位怎樣的爸爸?「我覺得幾好啊!我愛兒子,我很想教好他。我沒有無理取鬧,我跟他關係好好。當然,我仍有學習空間。因他不斷長大,我要多認識他。」這就是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的答案。陳校長視兒子為上帝給的禮物,他看重彼此關係。教兒子並不注重「招式」,著重的是「內功」,那是由內心發出的力量。




兒子,中二仍愛抱抱

陳校長很享受和兒子相處的時光:「好玩、開心。我們很直接表達愛對方,有時他仍想我抱。不過,我話:『阿仔,有點難度啊!』」陳校長的兒子當時已讀中二,陳校長認為孩子想向父母撒嬌,因為可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由細到大我都會抱他攬他,但不會在公眾地方。」這個年紀的男孩還想爸爸抱,像是有點肉麻,實際反映出他跟爸爸的親密,這不是難得的親子關係嗎?兒子喜歡親近他,對陳校長來說,或是相互影響,自然而然的事;很簡單,「因為我鍾意我個仔。」除了攬攬抱抱,陳校長會和兒子玩玩、聊天,不是為「交功課」,而是「真心喜歡」。


「對著很悶,找些玩意玩,玩很重要;講個笑話都是好的。兒子喜歡聊天,最近喜歡遙控直升機。我又叫他帶我上網玩,唉!好鬼悶。我提出的,我想看看他在網上做甚麼,我覺得上去『拮下隻牛,去下銀行存些東西,換件衫』,好悶。」雖是這樣,但陳校長了解到兒子上網的原因不在於遊戲本身,而在於朋友都在網上,讓他又明白兒子多一點。因為工作疲累以致狀態不佳時,陳校長亦不勉強,直接跟兒子說:「喂!今日好鬼攰,好大壓力。唔好搞,今日唔玩。」這是真實的,也該讓兒子知道。「有些父母較極端,將家庭變成美麗花園,認為可以令小朋友正面成長,其實不是。小朋友是家庭一部份,就讓他一同經歷,是不好就不好,是難過就難過囉!」




感情,沒有取巧或僥倖

父母坦誠,孩子亦然。有次兒子對爸媽這樣說:「我無你哋咁叻!」陳校長沒有要求他讀大學,沒有要求他科科要得A or B,但父母均是校長,作兒子的,心理壓力大。講出來,有彎轉。「我比他大幾十年,當然比他叻。我十三、四歲都一樣不讀書,不交功課。」陳校長理解他,但如何挽回兒子的自信心呢?他認為平日的觀察很管用,「如果我對兒子無興趣,沒留心觀察他,我便不知道他的長處。相反,我就知道怎樣讚他,他會有能力!要刻意去尋找的,是很需要做的。」陳校長愛惜兒子,因為他本來就是對人有興趣,喜歡觀察周圍的人。「為何年輕人會將底褲著得高過牛仔褲?因為底褲比牛仔褲索汗,而且易乾,這樣穿不會出汗疹。可能會是這個原因,我試過驗證。哈哈~~」


覺得人有趣,充滿好奇;對著兒子更加雀躍。雖然他工作忙碌,但是回家與妻兒相聚的時間,總不缺少。「以前要在學校當更,但每星期最少三日回家。現在不用當更,要開會開到很晚,但每晚回家都能見面。」陳校長重覆提到關係很重要,跟孩子的關係好像儲錢一樣,會積少成多,總會用得著。「有時責罵他,又會講:『我好愛你』,『一啖沙糖一啖屎』。要是從少沒儲感情,罵他一刻,他便驗證到:『你一向都不喜歡我啦!』」關係親密和感情分都是日復日累積而來,沒有取巧或僥倖。「阿爸工作辛苦回家要休息,叫阿仔去打機,這樣,很難了解對方。考試成績不理想,才來輔導,阿仔會覺得阿爸突然對我有興趣,是因為讀書。」



沒有心,all become duty

「但是,阿爸去完家長訓練班,學會回家刻意不問功課,刻意先關心阿仔。我認為還是不行,這只是『招式』,並不是『內功』。最重要還是『心』,是『招式』的話,孩子感受不到你支持他。孩子有事為何會回家?因為他知道家是力量來源。沒有力量,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想回去。」有心,愛就出來了。一切出於自然,建立關係亦能從容不逼,親子樂在其中。「跟孩子相處,溝通、聆聽、明白他的文化之前,沒有『心』,all become duty,責任囉!」兒子嬰兒時,陳校長enjoy幫手餵奶、換片、沖涼,心態是與太太分工,不喜歡說成負責。兒子長大了,「見阿仔回家自然望望他,看他心情如何?不高興嗎?逗逗他。他覺得煩?好!先暫停。不是功能性地循例問問,阿仔嫌煩就老羞成怒:『我是阿爸,你嫌我煩?我關心你啫!』享受不到relationship。」


陳校長享受和兒子的親密關係,亦給兒子起了『愛的圍欄』。「關係好不代表無止境、無標準。有界限,如何用錢,在家的責任,自理,答應的事要做到。我和太太都希望他做個獨立的人。我會給他空間做決定,亦估到他的決定有出錯機會,但我相信人能從錯誤中學習。」進入青少年期,兒子有少年人的秘密,未必能跟爸爸暢所欲言。「我容讓有些事他不講我知,又講過不真實的說話。那個父母沒有講過大話呢?」這就是『愛的圍欄』內的事。反觀陳校長,他開放自己讓兒子進到工作範圍。「我會跟他講工作的事,有時『正生』的哥哥會來我家住。他出生一個月,我綁他在心口跳船返學校,他小時候常跟我入村。」「正生」的哥哥對兒子可有啟發?「見不到有特別影響。但可能他自小見很多人,他性格很獨立,不害羞,跟人相處無難度,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感恩,神會負責一切

陳校長為「正生」遷校一事奔波,兒子很支持他。「他support到我,言語行為都表達出來。」此時陳校長會心微笑,sweet?「當然啦!好開心。」除了兒子,太太亦大力支持。「太太一百零一支持我,我們的關係非常好。教孩子的方法有不同,但大部份時間都能合作。我們經常聊天,每個星期六都是我們私人時間,阿仔不出現;有佈道會例外。廿幾年都是這樣。」廿幾年不變,確實是位浪漫的丈夫。「多謝!」說時害羞起來。至於,他是個怎樣的爸爸呢?「我覺得幾好啊!我愛我兒子,我很想教好他。我沒有無理取鬧,我跟他關係好好。當然,我仍有學習空間。因他不斷長大,我要多認識他。」


做父親難不難呢?「難啊!我朋友說:『每個父母都是從錯誤中學習,我們每個都沒有做過第二次父母,即使有兩個孩子,因為兩個孩子都不同。』父母會出錯,是因為父母不想錯。我覺得不想錯就會影響價值觀、態度、溝通、相處;不想錯是最大的錯誤。如我要兒子繼續學鋼琴,即使他不喜歡都要堅持到完成為止。可能都是錯,但不許錯嗎?我問過一個牧師,他兒子吸毒,我問他:『壓力大嗎?』他說:『大!教會和小鎮每個人都知。』怎辦?他說『要接受輔導的就去輔導,當做的事就去做,面對囉!』是重要提示,不要逃避問題。感恩我們有主耶穌,神在掌權,祂會負責一切,包括所有事和下一代。」 (miu) 


重讀溫馨:初次上載 2010年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矽谷巨人 只讓子女Low-tech




現今父母一早將手機、iPad塞到孩子手上,但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話事人,非但沒催谷子女自小玩High-tech,更盡量限制少接觸,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懂箇中害處。


科技起家 拒手機當「電子奶嘴」


在科技世代成長的孩子,日夜與數碼產品為伴,父母將iPad、智能手機當「電子奶嘴」,「High-tech育兒法」是否精明選擇?若說一班有份打造高科技年代的精英,反其道而行,會否令人難以置信?


蘋果上周發布新iPhone,成為全球焦點,主持發表會的不再是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但《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比爾頓(Nick Bilton)上周發表文章,卻令這位科技巨人的生前點滴又成為話題。


人人以為喬布斯的家,走到哪裏都有電子熒光幕,桌面也可能是觸碰式的iPad,但比爾頓指曾與喬布斯通電話,問喬布斯:「你的子女都愛玩iPad嗎?」結果喬布斯回覆,他們都沒有用,又指家中限制子女使用科技的情況。


比爾頓曾向《喬布斯傳奇》的作者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查探,從他口中得知喬布斯晚上與子女用膳時,會談論書本、歷史以及不同話題,沒有人會取出iPad或電腦,他的子女看來並不沉迷電子產品。


喬布斯限子女用iPad 只談書本


事實上,比爾頓之後問過多位矽谷高科技企業精英,發現與喬布斯的做法相似,如Twitter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沒有買iPad給兩名兒子,取而代之家中有數以百計實體書本,讓他們可隨手拿起的是書,而不是電子產品。科技公司OutCast Agency行政總裁康斯坦丁諾普(Alex Constantinople),則禁止5歲小兒子接觸電子產品,10至13歲子女只有上學日子的晚上有30分鐘使用時限。


據比爾頓的觀察,相比起在並非處身科技行業的父母,矽谷的高科技父母看來更多限制子女過長時間接觸科技產品,10歲以下子女限制嚴格,幾乎禁絕,有的甚至待子女14歲才給予首部手機,但只限打電話及傳短訊,至16歲才可手機上網。


這些科技巨人靠掌握科技起家,卻要年幼子女與科技保持距離,看似矛盾,但其實原因不難理解。


電子產品成癮 損記憶專注力


研發無人機的企業3D Robotics,其行政總裁安德森(Chris Anderson)便指,他站在最前綫,看到科技可帶來的危險,才不想發生在自己子女身上,雖然子女對他限制家中使用科技產品設時限的做法反感,甚至形容為「法西斯」,但他繼續堅持。


事實上,對於新世代如何沉迷電子產品,情況變得多壞,已不容忽視。美國有調查指,孩子在2歲之前接觸電子屏幕產品,較2011年的10%大為上升。世界各地近年不乏研究指,長時間沉迷科技產品會損害記憶力及專注力、影響學業、社交技巧等。有專家甚至將之比喻如同酒精、毒品或賭博等,刺激大腦感到歡愉之餘,也會造成上癮依賴。


活在高科技年代,熟知科技比不懂的確有更大優勢,但不少父母對於子女自小沉迷當中卻不當一回事,又豈是好事?孩子一早起床第一件事是拿手機,至晚上睡在床上也不願放手,好習慣與壞習慣均自小養成。矽谷名人作為父母,千方百計為年幼子女設限制,避免與科技的引誘行得太近,以致失去控制力,箇中道理,顯而易見。


早前本港衞生署公布調查,指香港的學前兒童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16個月大,最小更只有一個月大,受訪中小學生有20%每日花逾3小時上網。父母抱怨子女變低頭族,吃飯時也玩手機,手機或iPad壞了便大發脾氣,但有多少父母留意,科技玩意是否已過度入侵孩子的生活?父母視若無睹又或不當一回事,會否只是愛變成害?




引用自: 矽谷巨人 只讓子女Low-tech -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 20140915 - 評論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掌握稱讚五原則 提升小孩學習力


(綜合報道)......香港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上月邀請了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張倩斯(Cecilia)作訪問學者,Cecilia一直研究家庭、學校的關係對兒童的學習動機有甚麼影響,她訪港期間更舉辦公開講座,講解「如何稱讚孩子」。

一般亞洲地區的研究顯示,家長教導孩子偏向責罵及教訓,多於稱讚子女。Cecilia提醒,原來讚孩子需要方法,讚得其法不但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更可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不過一旦讚賞的方式不恰當,往往可能出現反效果,Cecilia建議家長,如果有時不懂得該如何稱讚孩子時,倒不如不要讚,以免「讚仲衰過唔讚」。

Elsie覺得,東方人或許擔心經常稱讚孩子,會讚壞他們,但應該如何稱讚孩子才恰如其分?Cecilia建議,稱讚孩子有五個基本原則,如果家長能夠遵守這五個原則,應該能促進親子關係。

 
  
部分家長可能為了保護孩子的自信心,會虛擬稱讚孩子,但第一個守則是不能說謊。Elsie記得細仔某次考試只得八十分,其實成績不算理想,但Elsie見細仔考試前非常努力學習,便安慰他表示,八十分都很高分。不過,原來這做法並不恰當,因為小朋友其實知道八十分並不高分,他們會洞悉這只是家長美麗的謊言,長遠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其次是稱讚要言之有物,不時會聽到部分家長會稱讚孩子「你好叻呀!」,但原來這樣不具體的稱讚,會令孩子不了解自己在甚麼方面做得好。Cecilia認為,家長可以更具體稱讚孩子,例如孩子和其他人分享了玩具,家長可稱讚他們,「你和小朋友分享了玩具,真棒!」

至於第三點,Cecilia提醒家長要多「私下」讚賞孩子。「一旦家長在親友面前經常稱讚孩子,會令他們容易感到尷尬,他日孩子若不能達到被標籤的名字,他們會感到很大壓力,長大後可能『輸唔起』。」不過,這樣並不代表在公開場合不可稱讚孩子,只是若家長經常這樣做,可能會有反效果。

家長尤其要注意,孩子九歲以後,因為入學一段時間,對分數及成績的敏感度有一定認知,他們對聰明和努力的關係有很多不同看法,很大機會已經和成人一樣,知道了聰明的人不用經過努力,都會獲得和努力溫習的孩子一樣的成績。因此孩子九歲以後,家長尤其要注意不要在他人面前稱讚他們很勤力,他們可能會覺得,家長是否認為自己的天資不足,努力才會有好成績?

Cecilia指出,家長亦不需要事事都稱讚孩子,如果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便毋須讚孩子了。例如孩子升上中一,若懂得自己穿校服,家長便不用再讚了,因為這是孩子能力所及的範圍,若家長事事都稱讚孩子,他們會以為父母給他「安慰」,質疑他的能力,覺得他無法做更難的事情,所以家長必定要記得,孩子能力上真的有長進,才需要讚賞他們。

第五個原則,亦是最重要的原則,Cecilia提醒家長,謹記要讚一些可以令孩子「進步」的特點,針對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學習過程,避免讚一些天賦才能,就如家長不應該讚孩子聰明,應改為讚賞他們努力,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有改進。

Cecilia叮囑家長學懂上述原則後,要表現自然,若以往不是經常讚孩子的家長,不用過分強逼自己稱讚他們,只要不經常挑剔孩子已經很不錯。聽完專家的教導,Elsie才知原來稱讚孩子,是有這麼多學問的。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父母專訪:給自閉孩子的美麗「角力」


喪、不開心,無補於事。小朋友仍會長大,不如正面些。」這是Jack面對兩個患有不同程度自閉症兒子的心態。Jack在短時間內接受了現實,同意安排兒子入讀特殊學校受訓練。他無視路人歧視目光,帶兒子逛街,到公園遊玩,去玩具店買玩貝,去快餐店吃東西,讓他們享受社區生活。他不逃避角力,把握時機教導兒子生活。衝突、難受在所難免,但他堅信愈早教懂規矩愈好。「游水要穿救生衣。他十歲學懂,假如有四十歲命,他能賺三十年。」


  凡公園都去‧是感統訓練

家裡有特殊需要孩子,父母需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Jack認為只有局中人才能夠真正明白。Jack大兒子已十一歲,有自閉傾向,現就讀主流小學。小兒子亦已十歲,屬典型自閉症孩子,就讀特殊學校小學四年級。當他知悉兩兒子都有特殊需要,難過!「我個人比較簡單,不開心都只是短時間。」大兒子乖巧,小兒子脾氣大一點,但不是太頑皮,不常發脾氣,只是情緒壞起來,也需要Jack和太太花些耐性,「我跟老婆都接受到。」接受是第一步,還要配合孩子需要,幫助他們成長。兒子們還在幼稚園階段時,Jack夫婦喜歡帶孩子去公園玩。「他們一放學就去公園玩,樓下公園,海洋公園,西環公園……凡是公園都去。我上班的話,老婆都帶他們去。多點運動,這些是感統訓練,玩滑梯、盪鞦韆,以前有的轉轉轉,都對脊骨、身體、手眼協調,平衡力很有幫助,對周圍的敏感度有改善。一齊玩,亦可以增進感情;角力完,能修補關係。」

如今他們長大了,去公園跟小孩子一起排隊玩鞦韆、滑梯,看上去有點尷尬。Jack就親手在家裡做了一個鞦韆,兒子隨時可以玩。筆者為他的鞦韆感動了,他卻說「聽說有些家長更犀利,在客廳做了一組特殊幼稚園活動室。」家長積極面對的態度,對孩子產生的總會是正面的影響。雖然Jack把鞦韆架設在家,但仍然鼓勵兒子外出,與社會結連。歧異的目光當然有,但Jack已能處之泰然,理由很簡單:「不理其他人的想法,因為小朋友是我的。」「不外出就越少接觸街外人,對我都不是好事。出去見識多些,對將來成長會好,讓他們了解身邊的事,擴闊視野,能多點enjoy身邊的事。不斷break小兒子的固執行為,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東西要突破。」要突破固執行為,Jack個人心得是:「方法要不停轉變,要爸爸媽媽堅持去做,好似『十下十下』很管用。試過有人堅持在公園看車仔,不願走,數十下,數到七,他說『看完,走啦!』」

 

  「避開問題,怎樣教呢?」

Jack稱小兒子是學校有名,數一數二的老虎仔,教導他甚有難度。但作為父親的不能見難而止,反而逆流而上。「他年紀小時不教,長大了怎樣教呢?我最擔心!我寧願他現在曝露問題,我教他,起碼讓他知道有底線。他怎會不知道我有底線?他雖有自閉症,但不是傻的。」Jack喜歡從日常生活教導兒子,有時是接放學、有時是搭巴士途中,有時是兒子提出去街買東西時,都是他的管教好時機。「小兒子要坐我車去買車仔,去看看吧!但我沒說買。我要他認清買要多少錢,要他講買甚麼,要訓練他說完整句子,講一次、兩次、三次。望完又摸摸,摸完又影相。他要從我手上得到東西,要下苦工的。」Jack不吝嗇時間,深知兒子需要時間學習;亦不怕跟兒子角力,不會盲目順著他心意;總要幫他突破。「他想吃麥樂雞,但不去麥記。『不去?我就要去。』有時跟老婆會有衝突,她覺得我弄得太晚回家。我正正就想借機會教他,避開問題,怎樣教呢?」

不論孩子是否有特殊需要,堅持管教當中,夫婦有時就是會意見不一。但是,如果能夠擇善固執。堅持,亦有果效,最終得益的,必定是孩子。「年多前跟一班弟兄去浮羅交怡旅行,去一個湖游泳。我們都知道小兒子性格,他不喜歡穿新衣服,除非是他喜歡的。結果他不肯穿救生衣,湖水是淡水,換言之下水人會沉。他就是不肯穿,大半個小時都在發脾氣。他不肯穿救生衣,我亦不讓他游水。」兒子不開心,太太都不高興。但是,Jack仍然堅持。「我不會被兒子牽動情緒,否則大家都會不高興。」Jack謂要諒解兒子的行為,「好似傷風就會流鼻水,正常啊!難道叫個鼻不許流鼻水?」第二天,他們又再去游泳。「我們在艇上穿救生衣,小兒子看著,他自己也穿起來,我們都未開口叫他。他學到了!OK啦!」兒子學懂了游泳要穿救生衣的規矩,日後游泳安全多了。「我們覺得對的事,先教給他,希望他記緊。」

 「環境沒改變,自己心態變啦」

Jack總是信念堅定,難道真是沒有軟弱過?沒有逃避過?「我無逃避。不開心了大約兩個星期,之後就處理事情。簡單直接說:沮喪、不開心,無補於事。小朋友仍會長大,不如正面些。我很早就決定讓他們入讀特殊學校。」有些家長對特殊學校有保留,認為孩子會學到不良行為。「讀正常學校是否不會學到不良行為呢?其實是有爸爸媽媽未接受到小朋友有特殊需要,將面子放大了!」有些父親逃避,甚至離開家庭。Jack認為夫婦要一齊建立家庭,給孩子適當訓練。他在「努力試」學習,並相信主耶穌。之後改變很大,人變得樂觀,亦有一班弟兄跟他分享心事。「多支援真是很好,別埋藏心事。自己有時未必明白當中的意思,但人怎會無出路?有生命就有出路。回頭望,神的安排真是好fit好fit!」「環境沒有改變,自己心態變啦!我盡量不給自己太多心結,『你有一個自閉,但我有兩個呢!有人三胞胎都自閉,怎樣計?』將來的負擔是將來的事,別想太多,先處理現在的事吧!」


Jack表示不開心的時候,愛聽牧師講道錄音,亦會跟太太訴說。「不開心就和老婆去吃東西,傾談一下,沒有甚麼話不能說。」有時在管教兒子方面有衝突,他跟太太仍在磨合中,但大家關係好,目標仍是一致,為孩子、為家庭吧!「她不開心就喜歡吃東西,我覺得OK。我會做些事逗逗她,間中帶她去高檔一點的餐廳吃飯。」Jack口中的太太很聰明,「她開心我就開心啦!她會主動為我買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她買給我的。就算有工人,她有時會下廚煮幾味,又會焗蛋糕給我吃。管好家庭,交水電雜費都不用我理,無後顧之憂。」太太持家有道,可是Jack認為有件事很重要。「有商有量好重要。小事她會處理,大事她跟我商量。」夫妻相處和諧,家裡兩兄弟又如何?「大的愛錫小的,小的會跟大的跳舞,一齊吃雪糕,甚少爭玩具。哥哥懂事,有時緩和一下,哥哥愛吃,就帶他去吃東西,『弟弟不吃,只帶你來吃啊!』」 (miu)


重讀溫馨,初次上載專訪:06/11/2012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博師奶:祝你們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食月餅,玩燈籠﹗」


大家今晚怎樣度中秋呢?我想,最好的慶祝時光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互相關懷,親切擁抱;最重要心意到﹗﹗

祝大家中秋節快快樂樂,溫馨甜蜜蜜!﹗   


有趣的中秋:家鄉過中秋‧舌尖上的美味

廣東清遠:駱坑筍糕 吃出家鄉味  
在廣東清遠駱坑村,每年中秋節都會吃一種特色食品:駱坑筍糕。筍糕的原料就是一種被稱為嶺南山珍、百筍之冠的特產,駱坑筍。中秋吃筍糕就像過年吃年糕一樣,有一家團圓的意義。

上海:自製眉毛餃 共度團圓節  
在江浙一帶,中秋一定要吃眉毛餃。一個月牙形的眉毛餃就成了,眉毛餃像半個月亮的形狀,兩個眉毛餃拼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月亮,象徵著團聚。

安徽黃山:中和湯裡話團圓  
在安徽黃山的古徽州地區,中秋節家人團聚一定要喝食材豐富的中和湯。中和湯的最主要食材是豆腐,而其他食材香菇、竹 筍、瘦肉、小蝦,豆腐乾,都是就地取材。焯水後的食材加入到之前備好的雞湯中,用大火煮沸,小火慢慢熬製三四個小時之後,中和湯就完成了。取它中和之意,大家和和氣氣、和和美美。


資料來源:大公報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心靈共舞:如何教導孩子創造正面的內心語言?




正面的內心語言除了能為孩子帶來正面的心理動力,還能為孩子帶來積極的想法,正向的行動力。可是,正面的內心語言不會霎時出現在孩子的腦海中,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正面的內心語言:

1. 問題未發生,不是一個問題。問題發生了,只是一個事實,而對事實我們只需接受和去改變它。

2. 一件事成功與否,智力並非決定性的因素,聚焦力才是關鍵所在,所以我們必需有破釜沉舟、非做不可的決心,那成功的機會便會大大提高。

3. 逆境不會永遠存在,只要你是一個不灰心的人,就沒有永遠的失敗。

4. 失敗只是暫時的結果,不灰心就代表你不會永遠失敗。

5. 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失敗只是未掌握正確適當的步驟,失敗就是替你剔除不可行的方法而已!


6. 凡事的發生,必有其目的,而且有助於我。除了這些正面說話,父母也可以




運用建設性的說話模式(Constructive Questioning)引導孩子創造正面的語言。建設性的說話模式是一種提問問題的技巧。它的作用在於引領孩子正面及積極地思考和回答。有些問題提問了,會指引孩子向負面之處看,並聚焦於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上。

1. 問題:有甚麼問題發生了?如何解決?
在孩子聽來的感覺:我做錯了,我做得不夠好。
建設性的說話模式:你的目標是甚麼?想想之前你做了甚麼準備?現在能否有助於你呢?

2. 問題:你可以怎樣進步?
在孩子聽來的感覺:我做得不好,停滯不前,所以先要進步。
建設性的說話模式:你有甚麼強處和優點呢?又如何繼續發展這些強處和優點?

3. 問題:你做錯了甚麼?
在孩子聽來的感覺:我被責備了,又被人數落了。
建設性的說話模式:哪些地方你做得好?有沒有意見?如何將你的意見實行呢?

4. 問題:接著,你需要做甚麼?
在孩子聽來的感覺:要將功補過,把之前做錯了的事情再做好。
建設性的說話模式:你現在需要做甚麼?

5. 問題:為何你把事情弄得如此混亂?
在孩子聽來的感覺:我只會越幫越忙,越做越差。
建設性的說話模式:從前,你有否試過解決類似的問題?那時你是如何做到的?


陳志耀 Tommy C.Y.Chan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新學年新開始 調整作息



漫長暑假,孩子一般會參與許多不同類型的消閒活動,包括到處遊玩耍樂、瀏覽網頁、打遊戲機、看電視、看圖書等等,晚上總不願及早睡覺,以致變得晚睡晚起。孩子如有這情況,建議各位家長及早讓孩子調節作息時間,再度適應早睡早起的校園生活,盡量減低「暑假後遺症」的負面影響,確保孩子在充足睡眠下,精神奕奕上學去。

        學業與閒暇兼顧

        為協助孩子由輕鬆自由的假期生活,過渡到相對嚴謹、規律的校園生活,家長可先為孩子做心理準備,如一起擬定新學年的學習目標,並討論如何在新一年來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須協助孩子檢視各科的難處,以及遇到的學習困難,一同商議改進及克服的計劃。除了學業,家長務須注重孩子的身心均衡發展,亦須與孩子一同商議課後時間的編排,為孩子適當「留白」,確保孩子每天有充足的休息及閒暇時間,以發展個人的獨特興趣,自小培育孩子健康均衡而全面發展的生活模式。

        關注銜接期的適應

學期初,家長應了解子女或需一定時間的適應期,尤其是升讀小一或中一時這兩個重要階段,孩子面對的學習生活轉變更大。建議家長多關心孩子在校情況,讓子女感到被關懷和支持。多年來,我們一直提醒家長多關注子女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以適時協助他們發展良好生活習慣及正面價值觀。

      通過積極參與學校或社區的親子活動,家長不僅能表達對子女的支持,亦可協助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態度,如關愛、誠信和尊重他人等。如子女遇有挫折,家長應及時鼓勵及支持,並勉勵子女抱持積極人生態度-堅毅、負責和承擔——勇敢面對,理性解決問題,培育孩子能從挫折中不斷成長。



資料來源/轉載自:頭條日報 01/0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