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博師奶:孩子需要休學尋學習動機嗎?



街上,見多了穿校服的小朋友。這意味著暑假結束,新一學年又開始了﹗

去年的表現,成了過去﹗又是重新起步的好時候,孩子長大一年,能力再強一點,先給他們肯定和信心吧﹗

孩子潛能不同,正常情況下都會喜歡學習,想吸收新知識,認識新事物(特別是有興趣的事);在適當的環境裡,學得更好。

香港電台製作的「孩子的完美拼圖」,當中有一輯節目,名為「停一停  諗一諗」,介紹了5位小學生及其家長。5位小朋友的家長打算讓孩子休學一年(#),5位小朋友暫時離開學校,到新環境體驗新事物,經歷不一樣的學習。


家長這一試,是「膽粗粗」呢﹗有媽媽回應「沒試過怎知結果?」她透露休學目的:「在真實生活環境如社區等學習,找回學習需要及動機。」她認為適合女兒,故大膽嘗試。

又有一位爸爸向教育局申請安排11歲新來港兒子接受「在家教育」,理由是本地課程發揮不到學習興趣。

等安排是好是壞,還未得知。但父母的目的,似是要為孩子找回學習動力和興趣。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可有辦法呢?

l          讓孩子認清上學/學習不是洪水猛獸,是成長之旅 → 勿製造過大壓力
l          讓孩子享受學習成果 → 跟孩子一起回顧過去不同階段的得著,給予真誠肯定
l          明白學習目的 → 引導孩子目光,一同尋找學科的趣味/意義
l          度身訂造學習計劃 → 共同研究一種適合孩子的學習/溫習方法
l          製造機會,讓孩子實踐,發現學有所用

無論準備學什麼,或者預備教什麼,都要先明白:盡力做/學,不能過份勉強。家庭生活愉快、親密關係,必定是首位﹗

爸爸/媽媽,齊齊開學愉快,加大油啊﹗ 


博師奶




(#)為子女安排gap year(休學)或「在家教育」,需先向教育局申請,先了解政府《教育條例》﹗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家事新聞:「無意義」玩耍 有助減壓




博師奶有話兒:

學與玩是小朋友的重點,勿則重學習,忽略放鬆玩樂時間,因而為孩子帶來情緒問題。

玩玩小Tips,穿插於繁忙的學習中,平衡孩子的身心,讓他們能更愉快、更有力成長。




幼童暑假無得玩 鬱到揚言殺嫲嫲 
活動要「學術性」 欠休息鬧情緒      

使放暑假,學童亦未必可休息。有社工指,家長連子女玩耍也要求學術性,如只准上英文班等;亦有幼童在「零玩具」下成長致情緒出問題。有K2童因祖母不准玩公仔,衝口說要「殺死嫲嫲」。專家提醒缺乏休息反影響開學表現。

在國際學校讀小五的Margaret(化名),爸爸是大學的學者,媽媽亦從事教育相關工作;但她的成績平平,家長以為她不努力,除了私人補習、英文班,亦只准她玩有學習成分的玩具,如棋類、拼字、科學實驗,不可打羽毛球、看電視,連到公園玩亦不准。

「無意義」玩耍 有助減壓

即使Margaret愛看《西遊記》漫畫,但媽媽怕影響學業亦不允許。在無休息、無自己喜愛的活動及玩具的情況下,她的情緒開始出現問題,漸不與人交談及無故哭鬧,家長才意識問題,帶她接受輔導。

另外,有祖母帶就讀幼稚園的孫兒到活動中心,見到積木、布偶及扮「醫生與病人」等玩具,竟說:「我個孫唔玩呢啲低B無聊嘢!」原來小朋友家中的玩具只有iPad、飛行棋等,這位K2幼童看到玩具卻不能玩,竟破口而出:「要殺死嫲嫲!」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岑綺晴直言,不少家長緊張子女學業,由幼稚園升小學已要求助,既擔心成績倒退,又擔心功課帶來壓力,但選擇課外活動卻要以學術為主。岑指,他們都忽略「無意義」的玩耍可讓小朋友放鬆心情及減壓。

假期活動太密集 損開學表現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指,不少家長生育前想小朋友開心,揚言不計較成就,子女出生後卻敵不過家長群體比較,認為「唔學嘢,唔正常」。每當暑期就有家長認為太空閒會心散,安排密集活動,如一至兩周遊學團,餘下時間要回校接受樂團訓練及學校暑期活動,再額外安排學西班牙文、法文等,以為這樣才「充實」。

她指,暑期不應似拉緊橡筋一樣,否則缺乏休息亦會影響開學表現;最理想應讓子女自行選擇,每日不應超過四小時,亦可選擇留港到郊外活動,「家長須明白,暑期只有在學時期才會擁有!」

補習後太攰坐梳化 家長鬧「無所事事」

部分家長望子成龍,重視學習的程度幾近過火。子軒(化名)每日下午三點半放學後要往補習社完成功課,晚上七時才正式「放學」,回家洗澡及吃飯。當一天「工作」完結,他坐在梳化休息約半小時,媽媽卻看不過眼,甚至尋求社工協助,指兒子每日都「無所事事、呆坐」。


教育學院心理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林茵指,港人工作忙碌,不少人已將「朝九晚九」視為正常,「雖然小朋友唔夠我哋辛苦,但也要有適當休息。」她指小朋友最少要休息1015分鐘,才可重拾能量及活力;又指家長心態要調整,不要以為子女「say no」就是「唔聽話」,若自小不讓他們「做決定」或表達意見,長遠只會習慣於因循的模式學習。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家事新聞:營養師:影響學習 逾1成學童不吃早餐





















餐對發育中的學童尤其重要。但一項「學童早餐習慣」調查發現,五成學童的早餐不合格,亦有一成二人沒有每天吃早餐的習慣。營養師指,營養不足或窒礙學習表現,建議家長以天然食材及利用食物賣相吸引子女吃早餐。

一田百貨聯同資深營養師,早前以問卷訪問了1,362個擁有3至12歲學童的家庭,結果顯示五成學童的早餐不合格,即過去七天內早餐只攝取單一食物,或吸取三項或以上的不健康食物,例如快餐食物、有餡麵包等。調查亦發現,約一成二學童沒有每天食早餐的習慣,近半成不吃早餐,頭三位原因是選擇太少、不喜歡早餐內容、賣相不佳。


即將升小四的芊芊指,一星期只有二至四日會吃早餐,通常是白粥或蛋粥,但她並不喜歡。其母解釋,因白粥做法簡單,加上經濟上的考慮,因此多以粥作女兒的早餐。

不健康食物影響腦部發育


但營養師伍雅芬指學童不吃早餐較易感到疲累,而單一類別的早餐亦未能提供成長所需的足夠營養。她指,營養不足會影響腦部發展,學童的專注力會較低。她又提醒,不健康食品如加工食物、即食麵等,鹽分及脂肪較高,會影響腎健康及腦部發育,令學童難專注於學習。她建議學童要攝取不同種類食物,如穀物、水果,家長亦可利用不同顏色食物或可愛賣相吸引子女吃早餐。


此外,一田亦與聖雅各福群會進行「開學開支」調查,訪問了356個有6至13歲學童的家庭,發現逾四成家庭的開學開支逾2,500元,三成受訪者指開支佔家庭收入四成以上。



轉載自:營養師:影響學習 1成學童不吃早餐 | 晴報Sky Post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談天說道》熱愛家庭 兼顧事業的好爸爸


久以來,男士被視為一家之主,同時也在社會上扮演領導角色;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他們肩上其實擔著不少壓力,如何恰當地兩者兼顧?我們訪問了兩位熱愛家庭而又能兼顧工作的好爸爸,讓他們分享經驗。兩位受訪的爸爸分別是維護家庭基金(維家)籌款音樂會2015演出嘉賓葉彪弟兄(Michael),以及維家籌款小組委員謝智莉女士的丈夫何貝賢弟兄(貝賢)。

與孩子相處才是父母最重要的焦點

Michael有兩位兒子,分別是20及16歲;而貝賢的兩位女兒,同樣也是20及16歲。兩位爸爸現在的事業在處穩定期,但回想起十多年前的拼搏階段,兩位努力工作的同時也會分配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Michael處身於金融界,工作時間長,白天忙碌過後,晚上可能也要應酬。然而,Michael卻會推掉晚上的應酬活動,就是為了回家與家人相處。Michael說時表現輕鬆,可是在這個「以人脈關係及應酬來決定或影響事業」的圈子裡,推掉應酬可不是說來那麼容易與簡單,但Michael卻是認為家人是最重要的。

至於貝賢,女兒年幼的時候,他正在創業階段,開始獨力建立一間公司,以家居作為辦公室,彈性的工作時間使他能兼顧女兒的起居及功課;此外,貝賢還利用這段時間修讀神學,一圓他的神學「夢」。在這段彈性工作時期,換來寶貴的父女親密關係:「這四年因為要接送女兒返學放學,因此有很多機會與她們溝通,聽她們會談談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有時又講講與同學相處的樂與憂。」除了建立甜蜜的父女關係,更換來信仰上的反思及學習的機會,實在始料不及。當談起這段經歷,貝賢臉上泛起一絲溫馨及滿足的笑容,「直至到現在,女兒雖然長大了,但遇上煩惱仍會找我傾訴與商量。」

進深與孩子的生命結連

在孩子成長期間,父母介入及參與在孩子的生命中也同樣重要,透過參與一些家庭活動,又或是一起完成某些事情,都可以令大家的關係更緊扣。貝賢與太太在兩位女兒還小的時候,每年都會安排一些自助遊:「我們整家人曾一起到歐洲自助旅遊28天,出發前他們要自己收拾行李,而在旅途中我們會趕行程、追火車,當中的經歷令我們更緊密維繫,也成為我們一家人的共同回憶。」

Michael亦有與家人一起旅遊,然而他是以另一種方式來更深與兒子結連﹕大兒子酷愛音樂,也充滿音樂天分,可以一手包辦作曲、作詞與演唱,而且經常參與音樂比賽。若兒子參賽,Michael總會抽空出席,為兒子打氣。此外,他加入了兒子學校的家教會。「我們每年都會參加兒子學校的親子田徑比賽,每年亦會取勝!在比賽前一起練習,特別是接力的技巧,三父子從練習中加深彼此的默契;假若遇上接棒不順時,更會鼓勵兒子努力,肯定他們的能力,並慢慢的練習。」

面對孩子成長 父母從容放手

當子女年紀還小的時候,總想父母多陪伴他們;但是當他們長大後,父母在他們身旁多一秒好像也嫌多。事實上,面對已長大了的子女,父母或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與他們相處。例如,Michael每年都與兒子參與學校的親子田徑比賽,隨著兒子長大和他們的「反對」, Michael也明理地停止參賽了。而孩子的另一個轉變,是他們希望多些獨處的時間。Michael的大兒子今年希望獨自一個人到台灣旅行,Michael表示支持並鼓勵他。平靜的貝賢聽到Michael兒子的要求,連連點頭,十分有共鳴。原來小女兒今年也第一次「離開」父母,與同學一起往台灣參加生態遊學團。

兩位爸爸都表示,孩子現在有自己的想法,若父母說太多自己意見只會令孩子感到厭煩,「我們可以做的是聆聽孩子的想法,以及持開放態度與他們討論。」...... (節錄自:《談天說道》熱愛家庭 兼顧事業的好爸爸 |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家事新聞:迫孩子做家務 洗碗掃地當功課?


【經濟日報專訊】社會富裕,孩子愈易被寵壞,本港孩童被指無法自立,內地亦十分相似,內地教育部最新的應對辦法,竟包括叫中小學把洗碗、掃地等家務,作為給學童的家課,可搶救孩子自理力?

內地促中小學 要有勞動教育

全世界也在推教育改革,內地亦不例外,但內地教育部最新向學校下令,要求的不是如何改善學生成績,而是要孩子多勞動、做家務?據《新京報》周二報道,教育部規定中小學日後要有勞動教育,即設「勞動課」,鼓勵包括家政、烹飪等內容;更有趣的是,是要推動學生在家勞動,要求學校向學生安排適量「勞動家庭作業」,把洗碗、洗衫、掃地等家務,變成學童的家課。

有必修課、家課之外,還要有評分,當局要求學校為學生設個人檔案,評價學生的勞動次數、態度、成果等,意味可以影響升學。如此學校或家長,還敢輕視嗎?報道引述官員解釋,現今中小學生不再注重勞動,只要學習好就甚麼都不用做,故此要重新培養勞動習慣。

把家務納入家課,變成迫學生做的項目,令人嘖嘖稱奇,但家務與孩子的關係,如今確是愈來愈遠。在過往年代,父母忙搵食,孩子幫手打理家務,屬普遍情況,但現在還有多少父母讓子女做家務?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有調查顯示,46.7%家長經常代替孩子做家務,41.4%家長稱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

捨不得孩子做家務的現象,在一孩政策之下,變本加厲,父母只得一個小孩,寵愛有加,再者內地推行一孩政策逾30年,這些孩子的父母也大多是獨子、獨女,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更是爭着呵護這個唯一的孫子或孫女,在6個大人對1個小朋友下,甚麼事都替孩童處理,還用他們去洗衫、洗碗?

欠基本自理技能 長大難獨立

更甚是在學業至上的文化之下,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讀書,結果,孩子大可飯來張口,十指不沾陽春水,惟在只會讀書的情況之下,就連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亦學不曉,長大後也難獨立。

本港的情況亦好不了多少,香港沒有一孩政策,但在不少家庭內,不是也有家傭姐姐包辦所有家務?孩子連踏進廚房也不用、洗衣機也不用碰。2013年本港有調查指,在500名育有4至12歲學童的受訪家長之中,62%稱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主因是由父母或家傭負責。

正因如此,被譏「高分低能」的港童亦不少,指他們不懂煮飯、洗衫等,近日更有教師在fb,分享帶學生暑假入營時的真人真事,如有學生堅持不肯自己盛飯,又有中學生不懂得剪腳甲,家長要求老師代勞等,種種「趣事」在網上瘋傳。
要扭轉形勢,難道要學內地,把家務當家課,重新列入孩子的做事清單之內?但內地的做法,不乏實際困難,老師看不到家中實況,學生有否做家務,難以得知;就算要求家長簽名作實,但家長既知道孩子的勞動表現,會被評分、影響升學,無論有做家務又好、沒做又好,也會一一簽名吧!

更甚的是,把本來應做的家務,變為滿足學業要求的家課,或令孩子覺得家務只是一種追求分數的「任務」,而不是將它視為對家庭盡責的表現。

令孩子願意主動做家務、又懂得自理,做得到這種「生活教育」的地方,就包括日本。從幼稚園到高中,日本學校會要求學生在午飯後或放學後,要打掃自己的桌子、班房,甚至是學校走廊;吃飯之後,又要自己收拾碗筷。從小培養,當地學生不視之為有分數的任務,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校園負責。

早前有港人母親,在網上撰文分享她兒子在日本人學校的經歷,講述日本文化重視家務的教育,比起學術,更看重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要求幼稚園生在吃飯後抹枱、放學前抹地,甚至在老師陪同下學煮食等。她更指,日本母親要孩子在家自己收拾玩具、清潔地方,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不會找家傭幫忙。

日社會文化 自動自覺做家務

日本的社會文化,正是促使孩子不單懂得做家務,更是願意自動自覺去做。把家務做為學校家課,雖然也有提醒孩子做家務的作用,但是否能將之內化,改變孩子的價值觀,更是關鍵。要令他們感到保持家居清潔、為家人洗衫洗碗等,不是家課,而是要對整個家庭的負責表現,才能令做家務成為長久習慣。

孩子少做家務的問題,若家長不重視,學校也難迫得來。事實上,懂得自理、自立的孩子,近年被讚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綫,家長在重視學業之餘,也要多放手鼓勵孩子做家務,才能教育出更醒、更全面的孩子吧!

轉載自:



博師奶有話兒:

自小學習分擔家務,孩子能承擔責任,對生命成長益處甚多。

父母們,除了讀書學習,給孩子們一些家庭任務吧﹗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換個角度,孩子變乖巧



升上小一後,美美的脾氣變得愈來愈暴躁,常常因小事便大發雷霆,父母也感到很無奈。當美美放學回家後,想玩一會才做功課,但媽媽即時便罵她懶惰,著她快快吃過茶點便要做功課了。

當美美做完功課後,她很想看電視播放的卡通片,但媽媽卻罵她慢手慢腳,著她快快洗澡後再看電視。

吃晚飯時,媽媽又因美美吃得慢而不住地催促她,讓她的情緒壓抑到了極點,更一邊哭一邊吃飯呢!

飯後,美美玩了一會,很想和父母一起玩,但媽媽又罵她只顧著玩,更著她快些梳洗後上床睡覺。這時美美再忍不住了,便大發雷霆起來。父母只感到美美很無理取鬧,不明白為何她變得愈來愈不講理了!

*************

同一環境,琪琪的父母卻有很不同的處理方法。當琪琪放學回家後,想玩一會才做功課。媽媽內心雖感不滿女兒的散漫,卻忍耐著對琪琪說:「媽媽知道你返學一整天必然很累了,但媽媽很欣賞你今天的努力學習。看! 老師還給你一個美麗的貼紙呢!這些茶點是給你的獎勵,相信吃過後,你會精力充沛地做功課了!」

當琪琪做完功課後,她很想看電視播放的卡通片。這時,媽媽再次強忍著不滿,說:「琪琪,你真乖,自動自覺地做完功課,不用媽媽操心。我想你不用媽媽提醒也會知道跟著該做什麼了。」琪琪很想再得到媽媽的稱讚,便快快去洗澡了。

吃晚飯時,媽媽看到琪琪吃飯很慢,卻忍著快罵出口的話,面帶稱許地說:「琪琪整天都很乖地完成功課和梳洗,若連吃飯也能順利完成,媽媽會是多麼的欣慰啊!」琪琪聽後,不自覺地愈吃愈快了。

飯後,琪琪很想和父母一起玩,但睡覺的時間已過了,媽媽內心很著急,想她快點入睡。但媽媽也明白琪琪很想玩多一會的心情,便溫柔地說:「琪琪,很多謝你今天那麼合作,甚麼也不用媽媽操心,媽媽真以你為榮呢!來罷,待你刷牙後,我講一個好聽的故事伴你入睡,也作為今天給你的獎勵吧!」


家長們,想必你們已經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以上兩者的分別在於家長們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由衷地欣賞孩子微小的成長和進步,並忍耐和接納孩子的不完全,按他們的步伐引導他們邁向成功

要能夠衷心地讚美孩子,我們得有高度忍耐和接納,這也是我們很容易失敗的地方。聖經有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唯有活在神的愛中,經歷過耶穌基督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我們才明白什麼是愛,和怎樣付出愛。這份愛,將給予孩子永遠的平安,無限的信心,帶領他們超越軟弱,步向成功!



何定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