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心靈共舞:「孩子,你今日失敗咗未?」


失敗 =「差」的迷思 

筆者在開心爸媽網頁搜尋器中,輸入「成功」、「失敗」兩個關鍵字。「成功」找到2203項紀錄,「失敗」卻只得600項。「失敗」容易聯想起很多不同的負面詞語,如:「我不行、搞不定」,不難理解它不受歡迎的原因。

現代父母總不願孩子輸在人生擂台上,隨著電話聊天程式的流行,家長每小時都收到不同的update:「人家孩子成功轉讀名校﹗」(唉﹗輸了三分。)「那家孩子代表學校到外地參賽。」(慘了,又失五分!)生活在這種「常比較」的環境,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孩子的成敗,視為自己的成敗;因而志在培養「遠離失敗、邁向完美」的孩子。

但「失敗」是否那麼差?還記得「學行」的時候,誰沒經歷過跌倒,就能學會行路?看世界名人,發現他們的人生都經歷過巨大的挫折,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位老師曾形容他「智力緩慢、孤僻和永遠漂泊在他愚蠢的夢想中」;又如億萬作家羅琳(J.K. Rowling),《哈利波特》第一集出版前,她連續被十二家出版社拒絕。可見「只要成功,不要失敗」的想法,並不可取,反而成功路上,失敗是必不可少。

有趣的問題來了:為甚麽面對挫敗時,有些人會輕易投降,另一些人(不特別聰明)卻沒有放棄而達致他們想要成功的目標?這也是卡蘿.杜維克教授(Professor Carol Dweck)早年在耶魯大學進修博士課程時的問題,她想找到答案。

失敗的歸因:固定vs成長心態

杜維克教授從研究中發現人們用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固定(Fixed)及成長(Growth)去對待失敗。固定心態者相信能力是天生、不變的,當事情做得不好時,會將失敗歸因自我能力有限:「因為我不夠好,我怎做都沒用」,就很容易放棄。相反,抱有成長心態的人,看待努力是積極有用的,做任何事都關於學習,能力可以不斷發展。若做得不好,會重新起來再做好,因為相信越努力做好一件事,就會將件事做得更好

杜維克教授還巧妙地用了大腦神經科學幫助學生認識成長思維模式,讓他們認識大腦就像肌肉一樣,會越用越強壯。困難原本令一班「失敗者」覺得笨拙,想放棄,但現在相信每次的努力,大腦神經細胞正加強聯繫,作出不停的新連結,讓他們變得更聰明。學會了成長思維,「失敗」的意義改變了,只要肯努力學習,就會不斷成長!

培養能面對失敗的成長思維

不盡完美(Perfect),只求完善(Improve)

       現今父母不計較付出多少時間、心力、勞力,只為孩子有最好的條件去奪得令人羨慕的獎盃、獎牌……這種做法,其實沒有多大的問題,只要孩子亦很著重成就感,而好的成績能成為他下次參賽時努力付出和不斷練習的動力。但,是否每個孩子也是一樣呢?如果只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名句)

除了「第一」,可能更重要的是教識孩子做「唯一」。「第一」會隨時被取替,但「唯一」就是認清強項,好好發揮。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進步,這就是最不能替代,也是最寶貴的;亦由於「唯一」是不需要被比較,父母便可以捨棄要十全十美的壓力,花上更多時間同孩子相處;放下追求最完美,而幫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發展的路向,實現那最獨特的自己。

之前讚得「多」,現在讚得「準」

隨著過往一段建立自信心的熱潮,現代父母已學會更多欣賞及讚賞孩子。家長的好意讚賞:「哇,你評估的成績有21/22,真叻啊!」孩子接收到:「慘了,如果下次成績不如今次好,我就不叻啦」試想想作為「最好……」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改進的餘地,讓孩子相信已實現了他們的極限,便很容易變得無助。

要讚得「準」,父母就要學會更多的字詞,著重「能力」及「方法」的稱讚,針對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持久性、不同的方法,以及肯尋求挑戰的態度等等。例如:「這份功課真是很難,但很欣賞你先清理書桌面,將雜物拿走,保持專心學習的態度,堅持直到讀識為止,真是非常難得!」這樣的讚賞能讓孩子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或態度,保持不斷進步的心態。

加上簡單字眼,讓孩子不再限制自己

常聽到一些因固定思維而帶來自我限制的字眼,如:「我不能夠將這件事做好」,但在成長思維中,只要將「做不到」變成「還未做到」,就會帶來由「頹」轉「盛」的心情變化。嘗試重讀以下句子:「我(不)(還未)能夠將這件事做好」,是否不一樣呢?


 筆者「還未」的體驗:有一次,讀小學的女兒說她很害怕假期後要在班上作口頭報告,因為輪到她誦讀的書本有很多很難的字。我同她玩笑地重複一句說話:「沒有學不識的字,只有還未學識的字!」我很想女兒見到「可能性」,並不是「限制」,有力地去突破自己。

珍語──我常提醒自己:為人父母不是一場競爭賽,從培養「第一」的孩子變成「唯一」。盼望從兒女眼中看到「學習、成長」的魅力。若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輕鬆地教出不怕失敗,最後真能邁向成功的新一代。

顏昭華
誠信綜合治療中心    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臨床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