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名校輔導長教路 18歲必備技能




一張18歲的必備技能清單,現今孩子能有多少?美國史丹福大學前輔導長,眼看學生愈來愈依賴家長,列出成年需具備的8項技能,盡管港美情況不同,但這些技能,香港孩子一樣適用。

家長總想在孩子小時候,盡早裝備子女。考試分數要高、讀書要讀名校,才是孩子活出美好人生的關鍵?但家長可能放錯重點了,一條「18歲要具備甚麼技能」的問題,出現在問答網站Quora之上,早前引來美國名校史丹福大學的前輔導長Julie Lythcott-Haims回答,列出8項她認為18歲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技能,成為熱話。

8項技能 無關數理視野

8項技能與學術、數理邏輯、國際視野等皆沒有關係,反而聚焦於非常「基本」的能力。例如她倡議,雖然父母總叫孩子別跟陌生人說話,但應教曉子女分辨善意與惡意的陌生人;到了18歲,須有與陌生人交談的能力。又指現今父母經常用車接載子女,點對點接送,但應確保子女在18歲時,有認路及規劃交通行程的能力;又說父母太常幫子女做家務、解決難題,必須訓練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抗逆力等(見表)。

她在史丹福從事學生輔導工作14年,接觸的學生,個個是學術精英。她發現學生分數均一年比一年好,課外活動多、又常常得獎,處身勝利組,但她同時亦察覺,愈來愈多的學生,說不出目標、看不到熱情。此令她開始反思,為何學生會變得「無趣」、無個性?

更甚的是,她看到學生獨立地面對世界的能力,反而正在消失。她見到更多的父母,會尾隨着新入學的子女,一同返大學,且事事代勞,例如代為提問如何揀科,又會幫忙報名各項活動等,她甚至要勸喻父母回家,令她愈感到不對路,究竟現在是在教大學,抑或中學?促使她及後撰書,又寫下這張18歲的必備技能清單。

當然,她描述的「美孩」現象,並非都與本港一樣,例如美國地方大,家長都會用車接載孩子,孩子少認路。相比起來,本港地方小,交通工具便利,不少孩子到中學後自行上學,情況較好。

但她大部分的描述,亦適用於本港小孩。例如做家務的能力,美國小孩或比本港小孩更好,因美國不流行聘請外傭,孩子參與做家務的機會,仍不算少,反而在本港的孩子,家務都由外傭代勞,不懂做家務、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比美國更多。

其實,無論在香港還是美國,近年亦面對同樣問題,當社會富裕、生育孩子少,孩子變得矜貴,父母更加寵愛。本港父母更為確保子女能躋身勝利組,把精力、焦點都放到催谷子女學習成績之上,以致一些基本的做人態度、自理能力都容易丟失。

本港已有不少報道,講述有中學生不會洗衣服、家長要陪子女進大學迎新營等。

這些做人處世的能力,或是自理的能力,雖然不在學校考試範圍,但對孩子出社會後的發展,卻有深遠影響,例如應付順境、逆境的抗逆力,往往就是名人的成功要素。正如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也是經歷多次失敗、被趕出公司董事局後,再回歸蘋果創出iPod、iPhone的輝煌。這些能力不會反映在成績表,但卻可影響一生。

與陌生人溝通 學習獨立生活

又或是與陌生人溝通、懂得編排工作、管理金錢等,也是重要能力,若從小習慣父母庇蔭,日後不知如何跟上瞬息萬變的社會,更害了孩子。


天下父母心,當然希望孩子能在人生遊戲中勝出,一生安穩。但人生不會只得一個遊戲,玩完學歷遊戲,還有大大小小的人生遊戲。能夠裝備孩子勝出其他遊戲,才是真正的為人父母之道。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床邊故事:石頭的用處




從前有兩兄弟,因為家鄉遇上了旱災,所以他們決定離開故居,尋找另一處安居之地。可是,他們在野地行走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身體疲憊不堪,糧水都快要用完了。這時候,他們的前方出現了一位老人,他們立即上前問路,希望這位老人可以幫助他們。


「老伯伯,我們家鄉遇上了旱災,我們正在尋找新住處,求求你指引我們的路吧!」


「年輕人,你們所尋找的地方已經不遠了,但我建議你們在路上收集一些石頭以備不時之需。」說罷,老人就走了。大哥心想:「依我的聰明才智,我完全想不到石頭有甚麼用處,看來這個老伯只是一個老糊塗吧」於是,他一塊石頭也沒有拾。弟弟心想:「雖然我不明白老伯的意思,但他的經驗比我豐富,我要相信他。」弟弟盡他的能力去收集石頭。


後來,他們找到了一個大草原,非常適合定居。可是,這裡卻沒有可見的水源怎麼辦呢?這時候,弟弟想起了那老人的說話,並說:「地下一定有水,石頭就是用來建造井口的」於是,他們向地下挖,發現了地下水。大哥感到後悔,因為他沒有收集石,令他們沒有足夠的石頭建造更深的井口。


孩子,為甚麼大哥會不相信老伯的說話呢?沒錯,因為他心裡驕傲,沒有把別人的建議聽進心裡。有多少時候,我們也像這大哥一樣心硬,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呢?每當別人好言提醒我們、勸導我們時,你會驕傲,不相信,假裝在聽;還是心存謙卑,反省並接受別人的建議?聖經記著:「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得前書5章5-6節),這句話很值得我們仔細想一想。




陳志耀Tommy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開放式廚房:海鮮茶碗蒸


 


Food spells Love﹗
相信孩子會從父母親手造的食物中,感受到滋味的愛。

又到週末,來蒸一蒸﹗




材料:(2人份量)

雞蛋 2
雞湯 3/4(188ml)
冬菇 1
蝦仁及蜆肉 --- 4
蟹柳 1

調味料:

蒸魚豉油 少許 

製法:

1.
將所有材料洗淨,冬菇用水浸軟,去蒂,切開一半。

2.
將蝦仁及蜆肉放入滾水中略灼,吸乾水份(備用),蟹柳斜切成一半。

3. 
雞蛋放入大碗中打勻,加入清雞湯調勻。

4. 準備好兩個小盅 / 小茶杯。

5.
平均鋪放冬菇、蝦仁、蜆肉及蟹柳(蝦仁留起2隻遲些放)

6.
注入蛋液(想口感更嫩滑可用篩子過濾),蓋上盅蓋或包上鍚紙。

7.
隔水以大火蒸約6分鐘至八成熟,取出。

8.
將蝦仁鋪放在蛋面上,再蒸約2分鐘至熟,淋上豉油(隨意/可不用),即成。




溫馨提示:

- 雞蛋拌勻後,靜置5分鐘待泡沫消散後再蒸,可使雞蛋更嫩滑。
- 打蛋時,盡量不打出泡沫,蒸出的蛋才會美觀。
- 材料可選用其他海鮮,如帶子、蟹肉、魚柳。(*對海鮮敏感的話,可改良一下,用其他材料啊﹗)
- 沒有小盅 / 小茶杯,可改用小飯碗。
- 緊記用錫紙包好,然後才蒸。


嗚謝小高分享:



好書必推:父母心的轉化 – 30篇內在成長的反思





孩子是父母珍貴的禮物,父母是孩子終生的祝福。

牽孩子的手,成長路一起走。

也許你曾疑問:為甚麼孩子對我們的教導,情緒反應如此之大?為甚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和行為衍生?

我們要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培養責任感?

我們要怎樣陪伴孩子的生命成長歷程?

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更明白和體會父母對他們的愛?

甚麼是愛?甚麼才是真實自由的關係?甚麼是教導?甚麼是自信心?甚麼是存在感?

我們很明白:

父母渴望看見孩子進步

父母渴望看見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

父母渴望看見孩子經歷不一樣的世界

父母渴望每天與孩子經歷親密、經歷愛

父母渴望不再受困於讓人苦惱的現狀,經歷更多不一樣的改變與轉化

然而,一切轉化與改變,從心而發。


本書分為四大章節,三十篇簡短的文章,讓你看見不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父母,經歷不一樣的愛和關係:

心的理解:明白孩子情緒與行為的衍生,你會看見更不一樣的孩子

心的建立:讓孩子走在生命成長路上,能夠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建立更穩妥的自信。

心的擁抱:孩子縱然面對很多問題,但他們並不是一個問題,有待解決。

心的轉化:真實自由的愛和親密的關係不是虛浮難明的東西,是我們每天可以經歷的。



作者:陳志耀


定價:HK$ 98 

售賣地點:全線天道書樓    及其他書店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家事新聞:港媽要聆聽




10校面試嚇怕女童 港媽要聆聽

早前接連發生學生自殺事件,令家庭問題備受關注。有美國教育專家指,不少子女問題源自家長,常見通病包括習慣幫子女解決問題,令子女太依賴,有45歲男子仍要靠母親幫忙做選擇,專家強調家教首要是聆聽,有女孩因面試10間小學而壓力爆煲,全靠母親聆聽,情緒才得以平復。

45歲的陳先生(化名),自小習慣讓母親幫他做大小決定,至今連搬家到哪區、與同事相處不好等問題,也要找母親解決,年邁的母親忍受不了兒子太依賴,向教育專家求助,母親最後聽取專家意見,先聆聽兒子想法,而不急於即時為他提出解決方法,例如兒子不知應買哪款車,母親問他對兩款車的意見,兒子覺得一款價錢太貴、另一款不夠豪華,最後他們一起找到第3款車,款式較好而且價錢相宜。

香港小朋友升學壓力大,有效聆聽更為重要。曾太(化名)早前帶同女兒參加10間小學面試,女兒因疲勞及緊張而大哭,曾太問女兒怎樣才感覺舒服,女兒提出想帶心愛玩具一起面試,曾太答應後,女兒情緒很快就平靜下來。

子女不願睡覺困擾不少父母,港爸港媽生活繁忙,未必有時間及耐性仔細聆聽子女所需,不過花點時間聆聽或可節省更多時間。黃太(化名)年幼的兒子近日總是不願睡覺,黃太疲於應付,待兒子睡覺後還要回覆電郵、做家務。黃太冷靜下來,問兒子不睡覺原因,始發現兒子是擔心鬆脫牙齒會在他睡覺時掉出來並吞落肚。黃太之後向兒子解釋,稱睡覺時不會咀嚼,因此牙齒也不易掉出來,兒子聽到後很快就安心睡覺,黃太因而有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

著名心理學家高登博士(Thomas Gordon)創辦的「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P.E.T.)近日被首次引入香港,負責課程的愛蒙斯(Steve Emmons)日前來港開班,提出家長與子女溝通的3大概念,首要是「聆聽」,他解釋:「不少家長會直接幫子女解決問題,這樣會令子女依賴父母。家長應聆聽子女的需求,再引導他們自行想解決辦法。」

愛蒙斯指出,家長要多發放「我信息」,即不要命令式地跟子女說「你要做甚麼」,而要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不要直接叫子女「不要吵」,而是說「我聽不到別人講話」,讓子女明白要安靜,亦可培養其責任感。此外,愛蒙斯認為家長應採納「沒有輸家」的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意見相左時,不要負面標籤子女,「例如子女不收拾房間,不要即刻責怪他們懶惰,應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專家教細路: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在很多研究發現,港童的自信心偏低,學習缺乏主動性,課堂上不熱衷提問和發言。筆者也認識不少成績、能力和外貌俱佳的學生,可他們卻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活得不快樂。

信心不足的孩子是消極的,他們愛與人比較,愛爭強,愛說是非,不肯認錯;要別人遷就,貪心,善妒;怕嘗試,不願意努力去爭取自己應得的東西。

孩子缺乏自信,多源於父母愛以不安感和羞恥感推動孩子前進;常常指駡孩子,如何不對和不及別人;又或,以恐嚇和懲罰讓孩子處於惶恐不安中,不得不努力做得更好。結果,孩子的表面行為是進步了,但內心卻一天比一天懦弱和不安。

另一種讓孩子失去自信的管教是「溺愛」。父母甚麼事情也先替孩子計劃了和做好,孩子不需動腦,也不用動手,結果失去了很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在對很多日常事情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變得處處依賴別人,要人遷就和幫忙,不願自己去嘗試和努力。


要破解這些問題,家長可以:

一.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能力:家長可以多具體地讚賞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如:「你做功課很專心,比平日早了十分鐘完成」、「你很有創意,常常想到新奇的玩法」、「你寫字很整齊,只有一個字是出格的」。從家長的稱許中,孩子會見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從而建立自信。

二.    讓孩子多動手做事情:經驗和知識的累積,都能建立孩子的信心;讓他們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多讓他們幫忙做家務,多問問他們的意見;當他們提問時,多引導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給他們答案。

三.    欣賞過程多於結果:今天的成功,不代表下次仍然成功,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怕下次失敗了,讓父母失望。故此,稱讚孩子的努力和他用心做事,比誇他們的能力和成就,更能建立其信心和動力。失敗,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往往只差一點點就會成功。累積了經驗,便會帶來下一次的成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認同孩子的努力,他下次便會比今次更用心。

四.    只跟自己比較:教導孩子不要與別人比較,今天的我比昨天進步了一點點,這便足夠了。讓孩子訂下一年內的目標,再細分為三個月內的目標和具體行動,努力達成。這樣,孩子便能見到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

五.    以鼓勵而非羞恥感作動力:研究指出,有效的團隊中,稱許和批評的比例是三比一。在管教上,更需如此。多些誇讚孩子是好學生、盡責和努力的孩子,他們會漸漸地認同這些身份,會自發地做出相應的好行為;也會不斷得到好的回應,建立其自信心。

六.    培養表裡一致的品格:缺乏自信心的人很介懷別人的眼光,時常怕得失人,因而扭曲內心真正的想法,以圖取悅他人或逃避責任。家長要讓孩子從小明白,甚麼是良心的提醒,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如感到內心不安,表示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如感到自責,表示可能做錯了事。當孩子勇於認錯時,要大力讚許;當孩子按內心感動幫助別人時,要多加鼓勵。

七.    讓孩子明白天父的愛:人生最大的自信來自被愛,父母的愛是最原始的,天父的愛卻是不帶條件和最無微不至的。越早讓孩子嘗到失敗和挫折,明白自己的軟弱可被接納,可慢慢改變,其實是件幸事。我常常告訴孩子,無論你有多失敗,做錯甚麼事,爸媽都仍在你身旁,而天父有能力為你解決問題。這樣,便給孩子最大的信心,不怕困難、失敗,向前邁進﹗

台灣歌手蕭敬騰,患有閱讀障礙,永遠是班中最後一名,常被老師處罰。小學三年級,他就學會抽煙,嘗盡失敗的滋味。但因著父母的禱告,並對他在音樂上的愛好全力支援,讓他建立自信。在音樂創作的路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成為知名的歌手和音樂創作人。蕭敬騰很感激父母和天父的愛,不離不棄的。現在他致力用其見証,勉勵失意中的年青人,在神裡凡事皆可能!


何定邦
職業治療師
國際認可感覺統合評估員
著作:<<輕鬆教出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