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家事新聞:返學等放學 名校不乏「低動機青年」



返學等放學 名校不乏「低動機青年」

97分也捱罵 專家:應發掘子女優點



踏入暑假,不少港生為新學年裝備自己;然而,有部分學生不堪學業壓力,返學等放學、選科無方向的心態浮現,成為社會上一群「低動機青年」。

有專家從求助個案發現,「低動機青年」大部分來自名校及中產家庭,有港島區名校全級出現低動機「集體效應」,連考第一的學生亦然。

專家認為,港產「怪獸家長」是低動機青年的元兇之一,有中產家長不忿女兒僅考獲97分而非滿分,雙方出現衝突,女兒從此對讀書生厭,頓成低動機一族。

選科無方向 全級現集體效應

名校競爭激烈,失敗經驗堆疊、壓力重重,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張燕鈴舉例,曾有港島區名校的老師求助,指全級的中三學生均出現低動機徵狀,老師問他們選科意向,學生竟然答不出,甚至連自己的強項都語塞,恍如「集體效應」。

面對學生的無助感,張分析是社會鼓吹成績導向,一般水平或以下的學生累積挫敗感,就會放棄自己,加上在競爭激烈的名校,容易助長互相比較的風氣:「即使考第一的學生都會認為只是家長及老師迫出來的產物,其學習動機偏低。」

家長的言行或令子女構成無形壓力,20歲的子源(化名),前年文憑試考10分後,修讀體育系副學士,豈料他卻開始失去目標,不想交功課,最終因成績不達標而被踢出校;曾打算將來當體育教師的他,因覺得自己無能力應付,理想漸漸遠去。

細問下,子源的中學成績平庸,但爸爸卻是中學體育教師,有大學程度;他憶述,爸爸曾向他提及平日學生的表現,並責備他們懶散,令子源總覺得爸爸間接批評他,累積挫敗感。「最嚴重是,我連收退學信都無反應,持續3個月夜晚打機、睡覺至自然醒,肚餓才出街吃飯!」直至爸爸去年帶他接受輔導治療,才變得不再頹廢,目前已找到兼職工作。

即使是小學生,亦會出現「低動機」徵狀,原因同樣離不開「怪獸家長」的催迫;張燕鈴透露,有從事人力資源的女高層,因認為要競爭必先「樣樣掂」,對女兒管教特別嚴厲,有一次女兒未能考得滿分、只考獲97分,觸動了母親的神經,除了回校投訴外,又監督女兒做功課,確保題目全對。

「因為迫得太緊,雙方開始有親子衝突,女兒對長輩有攻擊性的言語,即使名列前茅亦開始對讀書生厭!」經輔導後,張燕鈴才發現該母親都希望女兒有快樂童年。

表現差應叫停 免製造挫敗感

她建議,家長與子女應保持正向溝通,避免用否定句,並要多發掘子女的優點,肯定他們的能力:「現今家長喜歡安排子女學多樣樂器,若他們的表現統統強差人意,應馬上叫停,免為他們製造挫敗感,久而久之會形成低動機!」

張燕鈴專門研究青年生涯規劃,低動機青年是她常接觸的個案:「在學青年出現低動機的徵狀較為明顯,特別是經常遲到、早退,又欠交功課,甚至會問點解要上學,返學等放學。」她認為,社會較重視低技術、低收入及低動機的隱蔽青年,認定低動機青年沒有即時危機而忽略:「90後、『廢青』都是社會對低動機青年的負面標籤,但他們並非沒有能力,應製造機會令他們認清自己!」


轉載自:


博師奶有話兒:

很多教育學家都說,如果孩子身心發展正常、愉快,孩子天生喜歡學習,喜歡吸收新識知,像海綿一樣吸吸吸......相反,如果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開心,或遇著一些困擾,便窒礙了吸收新事物的意欲。

青年人的意識形態,往往是新任父母的參考,可以啟發教育小孩的方法和技巧。每個年代都有低動機青年,然而,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轉變,小孩子的壓力也大大增加。如果從他們小時候不先作調整,慢慢長大,低動機青年、成年會相對多起來。

有很多父母都說,孩子動機不大,顯得被動,要三催四請,一提再提才行動,甚感頭痛。

父母們,趁著孩子年少,讓他們做喜歡的事,發展個人興趣,學習為自己作決定,為自己承擔。當孩子成熟了,便會繼續發展開去。

給孩子一些空間,做他們喜歡的事,讓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收獲滿足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