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心靈共舞:「開學焦慮症」?



快要踏入九月──莘莘學子開學的季節了﹗新的校舍、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新的期望,你的孩子預備好了嗎?你自己又預備好了嗎?

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多有不同的感受。要孩子適應得好,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家長切勿以為孩子年紀輕輕,似「一舊飯」,我聽過一些讀K3的孩子懂事地說:「小一會有好多功課做。」「小學老師的要求好高﹗」「小學的校舍很大、很漂亮。」「我捨不得幼稚園的老師和同學﹗」「小學有默寫、測驗和考試,一定很辛苦﹗」「我長大了,我很高興。」「我怕在小學交不到朋友。」「我期待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等等。遇到孩子有擔心的情況時,可先認同他們的感受,然後引導孩子從正面的角度看他擔心的事情,配以自己或別人從前一些勵志的小故事,能有效減低開學前的擔心。

至於適應環境方面,鼓勵家長和小朋友參加新學校舉辦的迎新日,熟悉一下新校舍,如洗手間、小賣部、課室等。若可以的話,預先和班主任見面,認識和了解一下大家對教育的看法和期望,也是有裨益的。

由於家長本身也要適應孩子讀新級別,有新老師、新學校的期望等,建議多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可考慮與有相同價值觀的同輩好友傾訴,也可以和該新校的「過來人」(舊生家長)取心得,拿些「小tips」。

其實,每個孩子也是獨特的,是神的精心創造,故此切勿拿自己的子女與他人比較,也不要向孩子說傷他們自尊心的說話,如「你冇用㗎,咁都唔識!」時間運用方面,家長要調節自己的「操控慾」和「望子成龍」的心態;要主動保護孩子休息、親子、自由遊戲的時間,不要把時間表擠得滿滿的,孩子也需「透透氣」,這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是很重要的。盼望在新的學年,家庭、學校、社會能繼續關注學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預防悲劇再次發生。

「你們要把一切憂慮卸給 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聖經新譯本)

願神賜福每個有孩子的家庭!


巧靈子/精神科專科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開放式廚房:冬菇番茄蛋花湯




Food spells Love﹗

變化多端的湯,老幼咸宜。
按食家口味烹調,可煮清淡素湯或加入肉類。



材料一目了然(份量按食用人數/喜好調節)

1.乾冬菇
2.番茄
3.蛋

調味料:

1. 
2. 胡椒粉
3. 薑片

製法:

1.先浸軟冬菇,後切片;洗乾淨番茄,切角備用

2.打蛋,拌入少許胡椒粉和鹽

2.煲滾水(可放入薑片),把冬菇煮熟、煮稔

3.放入番茄,煮至熟透

4.熄火

5.拌入蛋漿,拌勻後即可食用


好友小貼士:

1.冬菇隔天用清水浸軟,如即日浸,則需用熱水,至浸軟為止
2.冬菇煮至熟透後,才放入番茄,免番茄過熟
3.熄火才拌入蛋漿,以免蛋煮過火(太老)
4.可把煲熟的通粉拌入,成為「冬菇番茄蛋花湯通粉」

*嗚謝博師奶好友:Iris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專家教細路:網絡世界中如何培育子女















聯網是近二十年興起的工具,大大改變人的生活及溝通模式,現在人可以足不出戶而滿足各樣需要,網上消費及購物可滿足生活的一切所需,Facebook可聯繫新知舊友,滿足你的社交需要。

網絡世界多姿多采,就好像繽紛的海洋裡,有美麗的珊瑚礁,可供欣賞亦有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海洋生物,既有可供食用的石斑,亦有危險的鯊魚父母實在不應讓子女獨自在海裡暢泳而毫不監管,因為風險實在不少。曾經試過有學生將家裡的地址及電話放於Facebook上,方便同學到他家開生日會;對於私穩及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弱,容易成為不法份子犯罪的機會。

有些家長已能善用互聯網的科技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生活,甚至成為認識子女朋友的方法,在Facebook叫子女add他及Tag父母。父母想善用科促進親子關係是非常值得欣賞,但要教導子女分配時間,避免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及正常社交。對於仍就讀小學的子女,更要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避免將個人資料放於網上。需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甚麼人也可以去,當中包括一些不法份子在尋找犯案的機會,亦有孌童癖者在網上尋找獵物。

二. 認識法例責任及後果。有些兒童會在網上任意發放一些言論,上載下載一些影片及圖片,可能涉及侵權及誹謗,家長著實要小心教導,免子女誤墮法網。

三. 懂得擇優棄劣。網上資訊良莠不齊,要幫助子女選擇健康的網站,以免被一些扭曲人性的資訊毒害子女的價值觀,尤其是一些色情及同性戀的資訊,子女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影響也不知。

事實上,互聯網已取代電視成為小朋友沉迷的媒體,因為網絡世界多姿多采,聲色藝俱全,兼且可以互動,自然有其吸引力。要將子女從網絡世界帶回現實世界,父母實在需要花點心思,提供上網以外的代替品。其實,子女最喜歡的是真實的滿足感,假如父母不是每天都將集中力放在子女的成績及得失上,而是花多點時間與他們談談心、說說笑、玩玩樂,相信沒有小孩子會不喜歡的。


傅丹梅  明光社副總幹事


轉載自:《給孩子15個A+元素》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床邊故事:三個造船工人的故事




個造船工人正在鋸木頭。有人問其中一個工人:「你在做甚麼?」這個工人不耐煩地大聲向那人吼叫:「你眼睛瞎了嗎?我在鋸木頭!」然後,那人又轉身問第二個工人「你在做甚麼?」第二個工人微笑著說:「我正在造一艘美麗的船!」那人又問第三個工人:「你在做甚麼?」第三個工人吹著口哨,歡喜快樂地說:「我正在造一艘世上最漂亮、最堅固的船,我希望它能載我乘風破浪,遊歷上帝所創造的美麗世界

雖然我不知道這三人最後的結局如何,不過,這個故事最值得我們去思量的是:為何面對同樣的工作,三人的工作態度會這樣截然不同呢?面對鋸木頭這樣每天重複、平凡、枯燥乏味的工作,有人感到非常不耐煩,有人能保持心境平靜,有人卻是充滿熱誠和盼望。你認為他們最大的分別是甚麼?沒錯,就是他們是否心中有「夢」──一個既遠大又清晰的夢想。看一看,第一個工人沒有夢想可言第二個工人雖有夢想,但這夢未盡是清晰和長遠;第三個工人不但有長遠的夢想,這個夢想更推動他去探索活在世上的原因。

孩子,假若有一天你正在做功課,有人問你:「你在做甚麼?」你會如何回答呢?a)我不就是在寫字嗎?b)我在學習新知識。c)我正為實踐夢想而努力學習。你又希望自己會怎樣回答呢?讓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心中有「夢」的人,懂得感受生命中的種種美好。


陳志耀Tommy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家事新聞:虎媽催谷過度 名校生變......



【經濟日報專訊】大學聯招今日放榜,1.8萬名文憑試考生獲學士學位課程取錄(見另文--「大學聯招今放榜 8成派首3志願」)。

考獲佳績背後,往往離不開家庭支持,但催谷過度會造成反效果。單親家庭長大的阿Will,在虎媽的催谷下,5歲學鋼琴、8歲考獲8級,但因母子關係不佳,中五時由名校生變為「洗頭仔」,猶幸在工作中見盡社會百態而頓悟,決定重返校園,文憑試考獲30分佳績,預計可獲科大取錄。

社工指,父母離異對子女造成壓力,再加以學業壓迫,有機會難以回頭,建議與子女相處要留有空間,理解對方感受。

19歲的阿Will,自小父母離異但仍同住,直至中五,父親才正式與他們母子分開,夾在父母矛盾中長大的他感到困難,亦導致其性格偏激。

8歲鋼琴8 反叛期與母不和

曾修讀聲樂、亦是鋼琴老師的母親,對阿Will的期望甚高,5歲開始便親授鋼琴:「放假練3小時,無假期亦要練1.5小時,彈錯一粒音便會打!」短短3年間、8歲的阿Will已考獲8級鋼琴,後來亦只花2年時間,考獲中國笛7級。

順利入讀地區名校後,阿Will步入反叛期,沉溺電腦遊戲世界,遲到、缺席,動輒與母親吵鬧,成績「包尾」,最終被「邀請」離校。

見盡社會百態 誓過理想生活

在朋友介紹下,阿Will去了髮型屋做「洗頭仔」:「當時生活開心,因不用讀書,亦可拋開母親期望!」然而一年的「洗頭仔」經驗,令他見盡社會百態,他自言當時「不甘心、羨慕他人的生活理想,因此決定重返校園!」

通過考試,阿Will順利返回舊校重讀中五,但情緒及壓力令他失眠及出現眼乾症,因遲到、記大過而需要離校。

後來他轉到天水圍伯裘書院,班主任成為了他與母親的溝通橋樑、願意不厭其煩地處理母親因關心他而發出的10多個短訊,慢慢解開他的心結。雖然及至應考DSE前雖仍有失眠,但阿Will學懂以打波調節身心,最終成功考獲30分,並報讀了科大計量財務學(Quantitative Finance),料可順利獲取錄,他坦言希望:「靠自己成為有志氣嘅人!」

母子修補關係 可從一餐飯開始

然而,與母親關係仍未完全修補,為減少爭吵,阿Will說:「最好的溝通,就是不溝通。」他會靜靜幫母親分擔家務,以短訊交流,母親煲好了湯,亦只可放枱面「靜待」他飲用。

註冊社工、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督導主任陳香君指,父母離異對家長及子女均會造成壓力,壓力積聚會令雙方產生隔閡、摩擦亦多,最重要向子女帶出仍為一家人的信息。

她以阿Will的情況而言,有時未必能「返轉頭」,慶幸母子亦關心對方,建議希望修補與子女關係的家長,不妨以一餐飯、一次食甜品的機會開始:「有嘢講就講,無嘢講亦唔緊要!」習慣對方陪在身邊,亦要給予空間獨處、各自與朋友活動。





博師奶有話兒:

欣賞文中的男孩子尋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位願意成為他和母親溝通橋樑的老師,也令我欣賞和讚嘆。事實上,社會上仍有不少有心的好老師呢﹗


父母與子女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確實對孩子的成長有莫大幫助。父母不是要盲目附和孩子,也不能是「一言堂」。當中如何有商有量,也要父母撥出時間與空間,與孩子慢慢平衡調節。

父母如明白溝通的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就好似社工所言:以一餐飯、一次食甜品的機會開始。「有嘢講就講,無嘢講亦唔緊要!」習慣對方陪在身邊,亦要給予空間獨處……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父母專訪:全職媽媽的「又驚又愛」




朋友應該要怕父母,小學都不怕父母,便沒有人管制到她們。」「當女兒向我傾訴時,我不會用管教的角度,而是用朋友的角度聽她們說話,別太快否定她們所說的內容。」有威嚴,又有慈愛是何定邦這位全職媽媽的快樂心得!她放棄了職業治療的專業,放棄了厚薪,回家陪女兒成長。值得嗎?「值得﹗」她說。


****************************************************************


轉變‧要放棄一些東西

未當媽媽之前,何定邦很專注工作。但大女兒來了,情況發生變化;小女兒也來了,她的焦點便轉移到兩位女兒身上。「轉變時,要放棄一些東西。」工作和孩子之間的取捨令她掙扎,但諸多籌算,也不及陪伴女兒成長重要。在家的日子,她有滿足的收獲。「她們曾被外婆寵壞,很難控制,很夜睡覺,常看電視。孩子有很多行為、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萬一養成了,便很難改變。我全時間在家照顧,她們變乖了。」「她們有很多feedback給我,跟進她們學校的學習、培養興趣,見證著她們有好成長,關係亦親近,她們有很多心事講我知呢﹗」


「放學第一時間見到我,很多話說。以前即使準時下班,五時回到家中,已經錯過了放學時很開心、很想同我暢談的時機。女兒說:『如果你上班,等你回家我已經不想說,隔了很久,忘了要說甚麼。』有些要工作的家長,的確是從我口中知道自己孩子的事,亦有朋友到孩子讀中學才打算辭工回家照顧;小朋友最需要父母的時光,已錯過﹗」在香港生活,經濟是一大考慮,不是每位媽媽都可以隨便放棄工作。這對她來說,也是顧慮。然而,她選擇過簡樸生活。「確實要捨棄生活質素。我和先生都是基督徒,價值觀相近,不太著重物質,認為愛和關係最重要,不認為很奢侈才滿足到自己和小朋友。」



太大壓力‧會有反效果

女兒易管教,平日沒有太多衝突。即使做功課、溫習,都不需要角力。何定邦回想「家姐讀小五時,很專心,做完功課,便做練習,寫BLOG或者閱讀;下午四至五時,已完成所有事,可以玩了。妹妹讀小二時,喜歡說話、玩,她需要video、軟件等教材幫她學習。對她的要求不能跟家姐一樣,要降低一點。」她認為因應各人不同的特質,需給予不同的期望和幫助;能揮潛質便好。對溫習、考試,她不過份催逼,總相信「日子有功」。「不要給予太大壓力,會有反效果的。溫習是每日要做的事,不會等到考試才做。考試期間只會加多一點溫習時間,不會特別做多些練習。考試才催谷,作用不大,反而會混亂。」這是她經驗之談。


「傳統學校看重成績,我記得大女兒讀三年班時,我比較擔心。因為小四分兩班,一班成績好,一班差。很緊張,做很多練習。她第一次英文測驗後,回來說誤會英文Tenses的原則,可能會答錯很多題目。我很擔心,怕影響平均分。」一邊擔心,又一邊反省,她思考著「哪裡出錯?」「可能因為太擔心女兒成績,給過多操練,帶來很大心理壓力,以致影響她的表現。」她想起女兒入讀該校,有神的安排,實在不需過份憂心。「有時自己未必覺得最好,但神覺得最好。讀差的班別未必不好,如果她成績未去到最好那班,即使入讀,也是全班最差那個。她會不開心。如果讀弱班,她可能發揮得更好。」


孩子講心事‧別說教

她想通後,人也放鬆了﹗奇妙的事發生:「自那次測驗後,她讀書就好好,平穩地發揮。」預備升中學時,又有緊張氣氛,她平常心應對。「如果女兒成績不算彪炳,入了名校,很辛苦讀下去,成績見底,自尊心會有損耗,不是好事。入普通學校,可以盡力發揮自己,建立自信心。她有多少料子,做好本份就夠。」做好本份,學一種運動來強身健體,學一種樂器來陶冶性情。放學後,可跟媽媽暢所欲言,這樣的生活令母女關係「甜蜜蜜」。「當她們向我傾訴時,我不會用管教的角度,而是用朋友的角度聽她們說話。別太快否定她們所說的內容,先聽聽,然後表達理解她們感受。要管教的話,過一兩日找機會討論、再教。不要在她們講心事時說教,開放的態度能鼓勵小朋友開口講心事。要用長時間聆聽,要時間warm up!」


她管教時,才嚴肅起來。「要有嚴厲時,否則,孩子不怕我,我講的話便沒有權威。」女兒覺得她惡,有點怕她。「小朋友應該要怕父母,小學已不怕父母,無人管制到她們。」有威嚴,又有慈愛;令孩子怕,亦令孩子愛。這真是高難度啊﹗何定邦說:「不是太難﹗對她們的要求是對事不對人,講明規矩,如果不遵守,就指教。她們會明白,雖然那一刻不開心,但不會遷怒於我,會知道媽媽為她們好。」罵孩子不傷感情,當中有些原則。「盡量不用比較的語氣,不用貶低的字眼。當情緒低落時,不要繼續罵。停半小時後再說,到時說話已經不會那麼直接。每日提自己多說讚賞話,讚賞,能建立親子關係,令她們情緒好些,會繼續做好。」 (m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