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床邊故事:鏡子測試




從前,有一個財主,他買了一面很漂亮的鏡子,整天都不停看著。不久,他覺得身體愈來愈差,做事總是提起勁。僕人都替主子感到非常擔憂,四出尋訪名醫替主子治病。可是,財主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來愈嚴重。

後來,僕人請來一位名醫。名醫與財主傾談一會後,就說:「讓我來為你做一個測試吧!」於是,名醫帶財主站在那面漂亮的鏡子前,問財主:「你看到甚麼呢?」財主說:「我看見自己。」名醫問:「還有呢?」財主回答:「除了自己外,甚麼都沒有。」然後,名醫再帶財主到一扇玻璃窗前,問財主:「你看到甚麼呢?」財主說:「我看見很多人,有些在耕種,有些在爬樹,有些在談話…… 噢!有一個小孩掉進泥巴裡了!哈哈哈……」這是財主連月來第一次展露歡顏。

名醫說:「你知道鏡子和玻璃窗有甚麼分別嗎?」財主顯出一臉疑惑的樣子。名醫說:「窗子和鏡子都是玻璃,分別只在於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水銀。但這層水銀令人只看見自己,而看不見後面的世界。」財主說:「噢,我明白了!」於是財主的病就不藥而了。

孩子,你知道財主患上甚麼病嗎?其實,財主的心好比一扇玻璃窗,但是他的財富就令他的玻璃窗鋪上了一層水銀,而變成了一面鏡子。他只注重物質和自己的外表,為人自我中心,對外面的世界不聞不問,也忽略了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鏡子令他只看見自己,孤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試想想,這樣又怎會快樂呢?只要財主願意抹去心窗上的水銀,他就會發現外面的世界是多麼大、多麼有趣、多麼新奇。

陳志耀Tommy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專家教細路:「吃奶?!」

















我們對一些事很容易便帶著辨識的眼光去看,像吃奶、用尿片、啜手指等,成年人會從一個成長的評審角度來看。成人會想:「孩子這麼大了,還要吃奶?孩子為甚麼這樣不成熟呢?」孩子究竟是成熟,還是不成熟?對於這問題,成人很少從孩子需要的角度去看;甚至成年人看見問題,立刻就會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做一些事去矯正。解決問題是成年人經常採取的角度,只是容易忘記孩子的角度。小孩子成長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心急的成年人會過早下了判斷,或是制止,或是催逼,而忽略了孩子的問題是一個信息,要告訴你他的需要及狀況。

遊戲治療是透過遊戲讓孩子在没有壓力下,很自然地透露他的需要和想法,從而有機會調整孩子所承受的壓力。

小孩子與成年人的表達有些分別,特別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還未成熟,他可能表達出來的主要是主觀感受。透過遊戲的空間,他們的表達是比較全面和感到安全的。我們透過遊戲參與在他們的世界,加入我們的真誠和接納態度,可以間接幫助他們疏導淤塞的感情,表現困惑的情緒與及恐懼等。

遊戲所應用的工具「豐儉由人」,只要加點創意,任何東西都可以立時應用。

戲室裡,輔導員會放置不同的玩具,無論孩子的年齡多大(通常在3歲至12歲內)都歡迎他們拿來玩。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表漠不關心有些表奇,向輔員問個竟。在輔員的鼓勵下,他們都會拿起玩具來玩例如一個5歲大的孩子看見枱面上的奶樽,他會問「這是甚?」輔答:「這是為你預的奶如果你喜歡,你可用。」孩子說:「不會取笑我的」輔便回應:「沒有鄰居,沒有人會取笑你的我也不會取笑你如果你想飲可以隨便飲。」
有些孩子會拿奶樽給BB公仔餵奶,然後又假裝自己在奶。

這情境製造談話的資料。無論是他給BB公仔餵奶,或是自己在假裝著飲奶,輔導員都可以因應情境和他打開話題。

因應個別孩子的需要,會來到遊室陪孩子當他用奶樽都感希奇這是倒退的行為是負面的是脆擔心阻了孩子正常的成長。可是孩子內心的需要,甚至忽了被滋的重

說到養」,我想起一位移民外國多年的朋友,他常請我從香帶一些光酥餅給他我禁不住問:「光酥餅的只是一般有許多比它更美味的何只吃光酥餅」原來朋友兒時常給他光酥餅吃。現在吃這是重溫昔日被祖的感覺重溫當日被滋養重新得力的效果。同樣孩子也需要被滋養,從而得力以面來自每天生和學業的挑戰。


當成人放下了辨識的眼光,不再用評審的角度看孩子,而是用孩子的需要角度了解他們,細心去感應孩子透過各種方式向成人傳遞的,就不難發現孩子的狀況,並且能適時、適度地給予滋養。這樣,就如同在栽種幼苗的泥土上澆灌一樣了。


小錦囊:

1. 孩子留戀用奶樽的日子,只是一種希望被滋養的表達。家長的一個擁抱、一句關的話、一段優質的陪伴時間等,也可成為孩子的支持。

2. 樹上的果子有早熟和熟之分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可以按著孩子的成伐去扶助他






詹玉冰女士
個人及家庭治療
及兒啟導中心輔



轉載自:家庭‧家情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專家教細路:遊戲治療──幫助「自閉」兒童消除焦慮和建立人際關係


閉症兒童面對的困難很廣他們的(Sensory integration)、認知、溝通、社交等等問題終日困擾著家長們。很欣賞家長們竭盡所能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幫助小朋友突破限制,提升學習和社交適應能力。近期有家長開始察覺到孩子的情緒需要,尋求支援其中之一便是尋求遊戲治療服務。

自閉症小朋友的情緒通常可分為基礎(Primary)和衍生(Secondary)的問題。基礎的問題可能是感知困難,例如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過弱,害怕人多的環境對聲音的反應過敏等等在接觸環境時會很懼怕常見的是在嘈吵的環境中,顯得焦躁不安,按著耳朵逃跑等等。衍生的問題是在應付原有的限制上,再出現困難例如他們不習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每當他們想拿取一些喜歡的東西,被人要求以完整的句子表達才能得到。再舉例,有個別自閉症小朋友喜歡不斷搓手,但由於家長擔心那些是狹隘行為(Obsessive Behaviors),會被人投以歧視目光,往往會禁止他們。結果他們整天要在滿足別人的期望下生活,累積下來的沮喪、失落、不被滿足便演化為情緒和隨之而來的行為經常出現的是哭和發脾氣。

遊戲治療有別於其他治療其他治療模式多以治療師為主導評估後,便給予一連串的活動進行練習。遊戲治療是以兒童為主導的,不帶判斷地接納小朋友任何舉動。過程中,小朋友可以自主、安全和無條件被接納,他們不會被要求與人目光接觸說完整句子做指定動作。家長或會問那小朋友到遊戲治療來是不會學到技巧嗎?小朋友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會學到放鬆自己,明白自己的情緒,獲得和別人建立關係的信心家長要理解那並非是授與受的學習模式,而是細緻的穩妥的漸進的方式。當小朋友和治療師建立了互信的關係後,小朋友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會得到幫助家長的參與固然是不可或缺的部,這也是有別於其他治療模式。家長並非回家做練習,而是在過程中,不斷經歷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明白他們,繼而調整與他們互動模式結果。

逸怡是一位三歲的小女孩,就讀特殊幼兒中心,在家裡經常出現哭的情況。語言能力較弱,平常會發出一些不易被別人明白的聲音每當媽媽要求她說出需要的東西時,她只能逐字說出,字與字之間停頓很久。

在遊戲治療的第一、第二節,逸怡完全不顧治療師的存在只在食物玩具中,選取細小的香和菠蘿,並一直拿在手中然後,她幾乎把整個遊戲室內的玩具都翻出來。治療師一直觀察,同步描述她翻出來的東西,偶爾形容她一直拿著的香和菠蘿,確認她一定很喜歡這兩種食物。第三節,她偶在沙盤中,用手指輕撥沙粒治療師立刻在旁做相同動作,同時描述她的舉動。她一面望向治療師,一面繼續撥,當她發現治療師同樣這樣做時,她撥得更積極。治療師能感受到她帶領別人行動的喜悅。她開始用雙手捧起沙,然後讓沙粒傾瀉下來。治療師也隨著模仿,她顯得驚訝,又望向治療師。這樣逸怡和治師開始了繁密的眼神接觸。在那一節結束前,她捉著治師的雙手,示意要捧起沙然後她用她的小手在下面把沙接著這樣重覆地玩著彼此進入默契當中。往後的治環節由於逸怡主要拿著細小的食物玩具,治療師刻意地把小動物玩具放在食物區旁邊她由偶觸摸,演變為把小動物放在沙盤中此外,她更會把頭靠近治療師的面頰,表示出親近的意圖。治療師也邀請媽媽進入遊戲室,嘗試用治療師的姿態陪伴逸怡玩。

當回顧遊戲過程時,治療師問媽媽是否覺得母女二人很親密很和諧。媽媽表示,由發現逸怡患有自閉症開始,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看彼此的接觸,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媽媽也意識到,當自己逸怡的角度描述她的行為時,頓然增加了對逸怡有發展障礙這事實的接納度。

上述的例子,是希望各位感受到大家很在乎自閉症小朋友的目光接觸;要擴闊他們的生活經驗並非只靠被動的灌輸當他們在一個自然,有足夠承托有鞏固關係的環境中,同樣可以發展自己。遊戲治療並不能取代其他治療,但確實能有效地消除自閉症小朋友的焦慮,並建立與別人互相信任的關係。


陳小碧
婚姻及兒童啟導中心
遊戲治療師/個人及家庭治療師


轉載自:家庭‧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