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相片版權屬:「環球天道傳基協會」)
https://goodnewshk.wordpress.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bloghk/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專家教細路:整全教育──全腦開發之「情感腦」



 育需要切合受教者的需要。教者與受教者如果不能夠配合,那麼施行教育可能困難重重,更有可能是一追一走,大家都浪費精力!

   近十年,我們對腦部的認識多了,所以能夠更明白思想、行為的背後產生問題的原因;甚至對一向以為是正確的事,增加了多一份了解及肯定。

首先要明白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知道孩子腦部成長的時間表。適時推行教育,可以為日後打好最佳的基礎。


 從上圖所見,幼兒正處於邊沿腦,俗稱「情感腦」的發展期,所以,如果幼兒教育能把握及針對這點,出來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不過,「情感腦」究竟是甚麼?對人的影響有多深?而「情感腦」的教育又如何做呢?

「情感腦」主要包括右腦的功能,包含創作力、靈感、美感及體感的能力;在孩子幼年的時候,主管他的安全感和求生的自然反應。

  在情感上,小孩子覺得安全,他就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滿足他的好奇心;是學習最佳的狀態。相反,不安的感覺會妨礙孩子的成長。所以,在這時期不宜過分強調成功,反而需要強調支援與接納,因為那是孩子日後學習的基石。這是在傳統學校所忽略的,甚至有時為求達到學習的成效,過早給小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壓力。

行為情緒與「情感腦」
   
在我給予治療的生涯中,往往發現引致行為問題、情緒問題的背後,均與「情感腦」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在許多有困難的人中,不乏高智慧的人,只是沒有情感的穩定平台可以配合他們,遇到許多事情都碰壁,被困住,又或未能集中精神去處理問題。
    
    近日的新聞──17歲少年,寶達邨上吊亡!

這是過去兩個月內第三宗自殺,是案主因涉及風化案而自殺的案件。據說這位17歲少年是Brand 1中學生,而且曾獲歷史科全班第一名。可惜平日性情孤僻,甚至與其弟入讀同一學校都沒有一起出入。

  這是罪案,但也反映出一個很嚴重的年青人問題。他自殺的表現是他走進了絕路,他害怕去面對他的錯誤,所以他用死去解決他的問題。這件事情的背後正反映出他貧乏的「情感腦」,沒有辦法與人建立正確的關係;有問題出現的時候又羞於求助,沒有運用到他的人際支援網絡。

  近年,我們看見自殺的數字正走向年輕化。本來充滿憧憬與希望的年紀,卻因未能承受、面對失敗,不能延伸實現理想。這些事對家庭、對社會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這些寶貴的年輕人,如果有健康的「情感腦」基礎,這些年輕人都不會輕易掉進死胡同之內。

心理健康的教師

教育要從基礎做好,學習要切合學生;不單是知識的累積,更重要是人的內在質素;而心理健康的老師直接影響受教者。近年大家過分關注孩子的表現,甚至連幼兒教育也不例外。事實上,幼兒教育不單是學習理論及技巧,更需要建立老師的品質,擴闊老師對全腦學習的經驗和認識,才可以為我們將來的一代作出最好的準備。

黃葉仲萍博士
通識教育學院
副教授兼副系主任
宏恩基督教學院
轉載自: 「家庭‧家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